丁肇中上海交大演讲鼓励师生勇于探索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和美国麻省理工MikeCapell教授、瑞士苏利士高工GertM.Viertel教授,9月16日以一场精彩的演讲《寻找反物质组成的宇宙》开始了为期三天的交大之行,并将就邀请交大参加国际空间站上的磁谱仪探测进行洽谈。
交大名誉教授丁肇中博士和合作伙伴Capell教授、Viertel教授此次将通过四场学术报告,向学生们描绘物理学前沿正在探索中的物理之谜和物理学家们的辛勤劳动,以及寻找目标所需要的工具和手段,追踪目标的理论依据、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的方法,揭示最小尺寸的物质世界结构和最大尺寸的物质世界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之谜,激励年轻学子为揭示自然的奥秘去努力攀登科学的高峰,迎接世纪的挑战和机遇。昨天的首场学术报告原定上午10:00开始,9:00演讲厅门外就排起了长队,闻讯赶来的年轻学子如潮水一样涌来聆听科学大师的讲演。
大师眼中的好学校
“一所好学校不仅应该适合用功的学生,也应该非常适合像我这种不太用功,不常常去上课的学生。”丁肇中博士的开场白在10分钟内就赢得了全场师生5次掌声。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的丁肇中告诉大家:“大家都知道密歇根大学是好学校,但我认为它最出名的不是理学院,也不是工学院,而是足球。我在学校6年常常不去上课,但心里从来没有忘记足球。”短短几句话一下子拉近了他和学生的距离:“我只花了6年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而这是全校拿到博士学位时间最短的记录,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好学校不仅要适合用功读书的学生,还要适合像我这样不用功的学生。”
丁肇中在密歇根大学念书时原先是打算做理论物理研究的,但一次下午茶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在第一个导师那里工作了一个月后的一个下午,在喝茶时导师说,如果要再生一辈子的话,他愿意做个实验物理学家而不是理论物理学家,因为一个普通的理论物理学家的贡献是很有限的,而一个普通的实验物理学家的贡献是一定的。这句话以后5分钟,丁肇中就和导师“再见”了,最后变成了一个实验物理学家。
得诺贝尔奖是很容易的
“得到诺贝尔奖是很容易的,反物质存在的推导就很能够说明这一点。”丁肇中昨天演讲中的这句话让在场的师生都大跌眼镜。
193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波尔・迪莱克在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注意到相对论的公式和量子电动力学的公式中都有m×m,也就是等于(-m)×(-m),他就问-m是什么意思,结果就推导出了反物质的理论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丁肇中补充说:这充分说明拿诺贝尔奖是很容易的,最重要的是不能迷信权威。他说,实验物理尤其是高能物理竞争非常激烈,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不要害怕别人的反对,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做下去。
坦诚谦虚三答“不知道”
演讲结束前特地留了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可前两名学生提出了4个问题,丁肇中博士的反应是坦诚而又谦虚的“不知道”。
丁肇中一直从事实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和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不过在学术界他同时也以会说“不知道”的坦诚和谦逊而受到称道。
昨天一名学生抢着站起来问:“宇宙中有物质,也有反物质,但是反物质和物质之间相遇是不是会有很大的能量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又有一名学生接着问:“反物质和物质以外是什么?”回答仍然是“不知道”。第三名学生随后又问:“正数和负数之间有零,那么物质和反物质之间是不是也存在一个非正非负的物质?”丁肇中的回答依然是“不知道”,又补充了一句:“是真的不知道。”全场学生都被逗笑了。他解释道:“任何未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说出来都是对的,也都是不对的,所以,没有经过验证的理论是无法说出答案的。”直到一名学生问及如果发现宇宙中没有反物质是否就会对宇宙大爆炸理论带来沉重的打击,他才说了一句:“应该是吧。”
在演讲结束时,丁肇中博士收到了交大送的礼物,他的父亲丁观海――1934级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的照片和档案,他一拿到就打开了相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那时候的照片,也是第一次看到他那时候的物理成绩只有4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