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不缺精神―第三批援藏干部印象记
拉孜县至今没通电,晚上县机关自备发电机组关闭,援藏干部只能靠蜡烛照明。在上海新增对口支援的萨迦县,每人每天只供应两桶水。县机关办公楼墙体开裂、窗缝漏风。办公室里一边是简陋的桌椅,一边是堆到天花板的冬天用作燃料的牛粪。西藏山高路险,暴雨、泥石流经常不期而至。就在几个月前,日喀则地委副书记、援藏干部总领队尹弘下乡调研时遭遇险情:半个车轮滑到悬崖外!
艰苦如斯,援藏干部却说:“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里的老百姓和干部太艰苦了,和他们相比,我们吃这点苦算啥?”今年6月,宋大杰、李友钟等干部从拉孜、亚东各县调到萨迦县工作。难忘那一天,萨迦居民倾城而出,夹道欢迎。当地干部群众早就盼望援藏干部到来,8个月前就为他们造好了宿舍。“激动之余,我们感受到了责任和压力!”
援藏干部用实际行动回报日喀则人民的信任。去年5月进藏后,未等高原反应缓解就翻山越岭调研,整个地区4个县49个乡镇跑个遍。最偏僻的定日县龙辖乡陈塘村,援藏干部是骑马上山再步行几十公里进去的。当地群众赞叹:上海干部务实!三个月后,一份三年援藏计划书出来了。日喀则地委、行署领导翘起大拇指:到底是上海干部,有水平!
别看援藏干部个个都有书记、县长、局长之类的头衔,可大伙心中雪亮:来这儿是干活的,不是当官的。去年9月,上海捐赠的120台拖拉机陆续运抵日喀则,日喀则行政公署受援办副主任吕军跑遍全市也没找到装卸设备。当地农牧民可等着急用啊。吕军灵机一动,土法上马,用木板搭起斜坡,和工人们连推带拉,将“铁马”完好无损地卸了下来。那几天,日喀则天天一场雨,吕军每晚都是一身泥水回宿舍。
去年5月,汪宝禄走马上任日喀则食品厂副厂长。工厂距日喀则市7公里,不通公路,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须知这可是在海拔3850米、常人跑几步都会气喘的高原!汪宝禄不光指导开发生产曲奇等新产品,还利用加工粉丝产生的豆渣办起日喀则唯一的养鸭场。第一批650只鸭子因为放养活动量过大,引起高原反应,没几天就死得只剩100来只。汪宝禄到处找资料,费心琢磨,有一段日子干脆住在场里,晚上鸭子睡了他才去睡,一早鸭子没醒他却来了。结果第二批进的700只鸭子,只死了7只。汪宝禄名声大噪,人称:鸭司令。
拉萨与亚东相距500多公里,沿途山路艰险,援藏干部朱喜林、马庆为一个项目,一个月往返好几次;
林巍的孩子数次病危,但他坚守工作岗位;陆锦标在藏查出心脏不好需住院,却一声不吭继续工作。许为民,援藏干部中公认的“壮汉”,今年2月底因为感冒并发肺水肿,连夜送拉萨抢救才脱险。医嘱静养两个月,可他一个月不到就赶回定日县工作……
在援藏干部的努力下,迄今已有6000余万元援助资金和物资到位,91个援藏项目投入实施,部分已竣工使用。在日喀则市,记者看到上海援建的扎什伦布寺文化广场、日喀则职业中等技术学校已初具规模;在拉孜县,土路正悄悄变成水泥路,公厕、垃圾箱首次在小城亮相,公路边几个漂亮的宣传橱窗告诉我们,一项卫生城镇创建活动已发起;在江孜县江热乡江热村,村民们真切感受到援藏项目“安康工程”带来的实惠:这个以前连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的小村庄,神奇地冒出了小水塔、小卖部、村卫生所、农牧业科技推广站、茶酒馆,新添蔬菜大棚6个、猪圈63个,新增养鸡户50户。在亚东县,上海援建的林下资源加工厂今年5月落成以来,当地农牧民向该厂出售药材已赚走30万元!该厂产品现已上市,前景看好,亚东人这回抱上了金鸡!
“菩萨一样的奔普拉(干部)”,日喀则群众这样称赞上海援藏干部。殊不知,“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7月3日,拉孜县四个乡遭遇冰雹袭击,援藏干部马上赶往现场。“我和你们一起去!”来藏探亲的金正国的妻子当场表示。在受灾村庄,看到当地群众的损失,“藏嫂”流泪了,硬是将1800元钱塞到村干部手里。日喀则市政法委副书记崔铁军的老母,思儿心切,可又怕儿子回家探亲影响工作,竟以八旬高龄冒险进藏;沈培新、金正国、金耀明的孩子前不久来藏探亲,同三名藏族孩子结对帮困,为此他们每月从零花钱里省下了一元钱……
“咱援藏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肩负着人民的期望……咱援藏的人,就是不一样,为了西藏的建设,我们战斗在高原上。”这首上海援藏干部们自己改编的歌,唱出了他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