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屡遭技术壁垒我打造国际级 技术标准
DVD出口欧盟受阻,蜂蜜在英国被封杀,菠菜、芦笋被日本海关扣下……
今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产品,因为不符合国际或进口国的技术标准,而被退回或扣留,“技术标准”这个过去不被中国企业重视的字样,成为中国货出海跨洋的“绊脚石”。
8月20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传来消息,被寄予众望的国家“十五”重大科研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项目”8月正式启动,目标是5年内构筑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框架,让更多的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靠拢,并争取形成10项“以我为主”制定的国际(ISO、IEC、ITU)标准或提案。
巨大的差距
在技术标准的制定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ISO和IEC的500多个技术委员会中,难以见到中国人的身影;在近18000项ISO、IEC国际标准中,已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的仅有36%,更没有“以我为主”起草的关键性标准;我国现有的19000多项国家标准“老化”严重,标龄在10年以上的超过7000多项,与国外3-5年就“更新换代”差距甚大。
有关专家告诉说,中外技术标准的巨大差距,在中国加入WTO后显得更加明显,许多西方国家在放低贸易壁垒的时候,充分利用技术标准来“筑起高墙”。
去年,美国、加拿大、欧盟等相继对我国出口货物木质包装实施新的植物检疫标准,有7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物品受阻;今年4月至6月,日本、韩国相继以不符合技术标准为由,对中国进口的禽类、大葱等产品实施限制进口措施……
按照中国标准研究中心公布的数字,我国共有60%的出口企业遇到过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去年,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大约在450亿美元,占年出口总额的25%以上。
标准体系的脆弱
巨大损失的背后,是国内技术标准体系和意识的落后。
据了解,目前国内虽也有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但一方面零零散散,很不齐全;另一方面,技术标准的含金量不高,使许多即使达到国内标准的产品,一出国门就被“卡”住了。
市技监局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大多数企业只知道埋头生产,认为有产品、有市场就行了,既没有想过自己申请制定技术标准,对于同类产品的国际技术标准也不太了解。
完善自己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国内标准与国际的接轨,是技术标准“脱贫”的第一步。据了解,在8月启动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中,国家将投入1.5亿元左右的资金,组织国内优势企业参与制定一些密切联系市场的重要技术标准,并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设立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的“快速通道”,简化标准制定程序,缩短技术标准的研制时间,以争取在5年内完成国家技术标准总体发展战略,提出4-6个我国重点领域技术标准指南,研制300-400项重要国家技术标准的报批稿,加速与国际标准体系的接轨。
勇于挑战ISO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定标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只有让自己的技术标准成为全球通用标准,才能在纷繁芜杂的技术壁垒纠纷中抢占先机。
日前,由上海钢铁工艺研究所提交的《钢筋机械连接性能要求及测试方式》已经通过了ISO国际标准组织第三道讨论,即将成为ISO国际关键技术标准。据了解,依据这一公认标准,我国的钢筋机械连接套管和设备不仅已成功进入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也“理直气壮”地将一些进入中国的国外产品和施工单位挡了回去,创造经济效益在..5亿元以上。
在“十五”科研专项中,国家有关部门将全力推动一批领先技术申请ISO标准,争取5年内打造10项左右的国际标准或提案,从而使世界标准体系中有了更多中国标准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