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立交桥”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31

  上海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据最新统计,过去10年全市60%以上新增户籍劳动力由职业院校输送,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上海职业教育由扩张外延转为拓宽内涵,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数由500多所调整至200多所,而校均规模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到1200多人,提高了办学效益。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发展职业教育有着良好的潜力和基础,尤其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取的有效措施,使这种潜力变成了优势。上海率先决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3%用于职业教育专项投入,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了《上海职业技术教育暂行条例》,这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携手同行,是上海职业教育的特点。为适应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上海有关部门从宏观政策上引导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在布局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类专业,在重点专业建设评审中优先支持社会急需专业,全市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类专业的比例分别为56.8%、46.1%和3.1%,总体上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类专业的比例关系,基本适应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构建普职渗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立交桥”,进行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是上海职业教育扩大内涵的重要标志。上海率先建立了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并纳入了上海“人才高地”构筑规划之中,同时放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高考的政策规定,使教育“立交桥”更为通畅。上海从1997年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报考高校政策,拓宽了学生的发展空间,目前全市高职高专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占总数的比例已超过35%。为了避免中高职教育专业知识点的重复,优化教学过程,上海积极开展“3+3”中高职衔接模式试点,2001年全市共有59所中等职业学校和32所高等院校联合办学,设置专业点106个。职业学校的综合高中试点也取得良好成效,2001年全市共51个专业试办了综合高中。
  激活运行机制,做大名校品牌。作为推动上海职业教育向集约型发展的标志之一,上海从1998年开始建设10所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2000年底全部建成。在10所学校建设资金的投入上,采用了市财政投资一点、区县行业投入一点、学校自筹一点的“三个一点”的投资方式,同时利用土地批租、盘活资源的政策,为学校建设积累了可观的资金。最终建成的10所学校包含了组建前的21所学校,扩大了强校品牌的受益面。这10所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对内起到了骨干和示范的作用,对外起到了窗口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