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商业零售业进入新一轮整合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29

  今年以来,有关上海零售业的新闻不断。7月,位于浦东陆家嘴、号称“亚洲最大”的正大广场购物中心部分开业;而就在此之前的几天,来自菲律宾的港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斥资27亿元人民币在上海虹桥地区兴建一座建筑面积达51万平方米的大型“销品茂”。业内人士认为,一批航母级“销品茂”的出现,意味着上海的零售业正处在一次新旧蜕变的前夜。
  
中外零售企业正面抗衡
  零售市场中外零售企业正面竞争抗衡将日趋激烈。近年来,日本八佰伴、香港新鸿基地产、信德集团、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和泰国正大集团等零售业巨头,已经以各种形式完成了在国内的布局。此外,源于欧美的大型综合超级市场(GMS)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也已入驻上海,其中业绩斐然的法国家乐福至今已在上海相继开设了6家大型综合超级市场,一举成为大型超市的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占据得天独厚地理优势的国有大型零售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和战略调整,目前已形成“一百”、“华联”、“友谊”三大商业集团。面对外来者的挑战,这些国有大型零售商在经营品种、服务、管理、营销观念等方面已有全面提高,具备了在零售市场同外资充分竞争的实力。
  
品牌化、专业化是大趋势
  零售企业经营的品牌化、专业化将是市场趋势。创造和实施自有品牌策略对企业赢得市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发达国家的大中型零售企业大都经营自有品牌商品,如英国著名的西尔斯零售公司其销售的商品90%以上是自有品牌。1998年以来,上海的大型零售业也已初步形成了近百的品牌、上百亿元销售额规模的自有品牌商品、“开开”、“海螺”、“恒源祥”、“杏花楼”等一批品牌已为大家所熟知。
  目前,在上海的商圈中,一批5000-10000平方米的零售企业由于自身结构、经营面积等因素对经营定位及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商场销售走入低谷的屡见不鲜。众多百货店商品结构、布局的雷同已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大力拓展商业品牌,使商店趋于商品经营专业化将势在必行,也将成为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追求的竞争策略。
  
大型百货市中心“唱主角”
  未来几年中,大型综合百货店仍将在上海的城市多中心商圈中占主导地位。上海多中心商圈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淮海路、南京路、徐家汇、豫园、四川北路商圈,根据市场细分定位有别。在淮海路商圈中,主要以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中高档的多功能综合性百货公司为主体,如“百盛”、“伊势丹”、“太平洋”、“大上海时代广场”等,与沿街的各种品牌服装专营店有机地结合,商品品种、结构优势互补;徐家汇商圈中,以太平洋、东方商厦、第六百货、港汇广场形成四足鼎立式商业中心圈,商品差别定位,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顾客的需求;四川路及豫园商圈,主要由国有大型综合百货组成,服务于中档消费者及旅游顾客;改造后的南京路商圈已成为上海市民及外地游客观赏、休闲、文化购物的最好去处;随着浦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浦东也将会在以八佰伴和时代广场为中心的地带逐渐形成新的商业中心。
  
连锁超市成主力业态
  连锁商业的发展将以超市为突破口,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国际商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以超级市场为代表性的连锁业掌握着零售市场的主导权,上海连锁业也将成为上海零售业态的主力业态。上海发展连锁商业坚持走规模化的发展道路,2001年全国最大的三家连锁超市公司联华、华联、农工商,其销售排名已进入全国大型商业企业前10名。上海连锁商业70%以上的网点设置在居民聚居区和城郊结合部,在经营商品结构上努力贴近市民的生活,鼓励经营蔬菜、生鲜食品、快餐食品,在经营功能上除常规商品外,书报杂志,代收公用事业费,经营洗染、彩扩等业务也已陆续拓展出来。
 
 特许经营将有长足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土地征用困难,经营成本增加,特许经营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特许经营在国外已得到普及,1984年-1994年十年间,日本特许经营营业额由400亿美元增至126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连锁业态。在上海连锁企业中,特许经营虽只占了很少的比例,但却发展迅速,由日本大荣公司开设的连锁店―――罗森便利店就是成功的典型。他们根据店铺小的特点,在选地上强调区域市场的集中式占领。首先从选择地价相对低,居民区较集中,如徐汇区导入,每500米开设一店,形成网络优势,从而降低了自己的成本。上海的华联、联华等超市也正在探索以特许经营的方式拓展上海市场及外地市场的路子。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中,特许经营各种业态及方式将会较快地发展起来。
  长期在上海从事零售业投资管理的宗述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的大量进入,以及上海人均GDP在4500美元基础上的进一步增长,将是左右未来上海商业零售业走向的两个最大因素。
  中国零售市场的大规模对外开放始于1995年,当时几乎所有进入中国的欧美日大型商业零售企业―――麦德龙、家乐福、阿霍德、沃尔玛、大荣、西友,在战略布局上均避开了国内超规模容量的大型百货公司,一致选择直接开设大型综合超级市场(GMS)和仓储式超市(Varehousestore)。目前大型综合超市(GMS)及仓储式商场已步入了“收获期”,成为未来上海各种业态中发展最强劲的业态。未来几年内,外资(包括中外合作)的目光,将会关注零售业态的新一轮调整,目前在上海尚处于导入期的“销品茂”也许会成为一个突破点。宗述先生认为,根据零售业的普遍规律,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将出现一个便利店的快速增长期;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人们对购物的要求除了方便的一站式之外,开始追求个性化、休闲化,各种专卖店和“销品茂”将应运而生。2001年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500美元,可以预测,在经历了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场的飞速发展后,“销品茂”会成为上海商业零售业的新一轮投资热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