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多远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04

  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究竟还有多远?刚刚召开的上海金融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上海要在10-20年时间内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来自学术界、经济界和政府部门的十位专业人士前天汇聚一堂,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了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看法。
  机会已经到来
  如果说以前我们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还显得有些底气不足的话,那么,现在机会已经来了。来自学术界的三位教授―――复旦大学世经系主任华民、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证券研究所所长杨朝军、华东师大国际金融学院院长潘英丽不约而同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华民认为,到目前为止,国外资本多采用FDI(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多的金融流量将直接涌入中国,而上海正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接纳大规模金融流量的大城市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政府将逐步淡出市场,这意味着将有一批国有企业要通过产权出卖、资产重组等形式从一般性领域退出。英国的经验告诉人们,这个过程将激活一大批金融企业。正因为上海的国有企业最多,所以上海的金融企业最有机会。
  潘英丽认为,金融机构是否会选择上海首先取决于其自身的区位战略,其次要看政府的战略是否与之相符,因此上海在此时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观愿望,时机非常恰当。
  关键是集聚金融机构
  上海怎样才能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呢?专家一致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上海能否尽快集聚起一大批金融机构。潘英丽按成本收益法分析认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办公场所的费用、人力资源的成本、资金来源和市场制度的规范性等都是影响金融机构作出选择的重要指标,也是上海市政府值得花大力气去营造的环境。她还提出,在金融机构集聚的前期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推动力度。刚刚来上海落户的富国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李建国也持同样观点,他特别强调上海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相信定能吸引到那些正在茁壮成长中的资金管理公司。
  在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上,杨朝军认为上海应是“纽约型”的―――背靠庞大的经济腹地,而非“伦敦型”的―――依靠为别国提供金融服务。对于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杨朝军和华民都认为短期目标应是大力拓展企业债券市场,杨朝军特别强调应发展B债市场;稍微长远一点的重点则应放在金融衍生产品等避险市场上。
  各路大军厉兵秣马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确立为上海的经济界人士带来了春风。市经委主任唐登杰、市信息办主任范希平、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玖、副总经理刘啸东、申银万国总经理冯国荣都用“倍感振奋”来形容各自的心情,怎样借金融工作会议的东风发展各自的工作,成了他们当前深入思考的重点。
  范希平表示,应从金融信息化、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扩大银行卡应用范围、完善信息基础服务环境、强化信息安全等五个方面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唐登杰认为,金融工作的新高潮将为本市的上市公司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带来重大利好。据介绍,今年以来,本市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力度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势头,目前已有30多家进行了重组,并呈现出同业购并、多元化资产重组、上市公司与控股母公司联动等新特点。
  朱从玖、刘啸东则对建成世界一流的证券交易所充满信心,目前上交所正在建立世界一流的新一代交易系统、新一代网站和新一代信息系统,他们相信,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后,上交所将在功能和辐射力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冯国荣认为,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证券公司中应率先出现一批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目前申银万国正朝着这个目标挺进,除了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上加大投入外,他们还提出了一个“126人才工程”,即在3―5年内引进100个博士、200个MBA、600个硕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