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科学家大脑初级视觉皮层重大发现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92

  透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是怎样一眼认出各自熟悉背影的?置身茫茫草原,我们的眼睛又是如何在“风吹草低”的刹那“捕捉”到飞奔的羊群的?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李朝义院士和他的学生姚海珊发现,在大脑初级视觉皮层中,分布着许多由神经元组成的300微米直径的球状结构,是它们帮助眼睛,将目标物从各式各样的复杂背景中分离。
  8月1日在线出版的国际神经科学顶级刊物《神经元》(Neuron),发表了上海科学家的这一重大发现,这是国内神经科学家在该国际权威杂志上的首次亮相。
  此前,国外科学家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在高等动物的大脑视觉皮层上,具有相同视野的一组组神经元按照明确分工组成一个个功能柱,同一柱内的神经元只对物体的某一个方位、某一种颜色或某一种运动速度产生反应。
  与大多数国外视觉科学家不同,李朝义实验室在近10多年的研究中将注意力放在了神经元传统视野之外的更大区域―――“整合野”。他们发现,神经元不仅能处理由传统视野决定的局部简单信息,而且还能通过“整合野”的作用,分析局部与周围背景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别。
  此次,李朝义和姚海珊在猫的视觉皮层中,用一种特殊微电极记录下几百个神经细胞对相同图形和不同图形的反应。通过细致分析确定,在初级视觉皮层中,存在着一种与处理大范围复杂图形特征有关的球状结构。它们整齐地镶嵌在已知的功能柱中,“掌管”着图形与背景的分离,成为更高一级的脑功能构筑。
  《神经元》杂志审稿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全新的脑功能结构,对了解大脑处理复杂图像信息的神经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