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十年来,上海纺织工会累计为下岗职工介绍就业12余万人次,其中实现再就业近5万人次。他们还通过“1+1”模式,培育了一批再就业带头人,并通过加强输出劳务的管理,继续当好下岗职工的“娘家人”。上海市纺织工会主席王水官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是急困难群众所急、想困难群众所想的“头等大事”,是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我们纺织工会的神圣职责。
近年来,上海纺织系统在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特困群体,全系统低于社会最低保障线的家庭每年有1万户左右,为了帮助这些职工渡过“难关”,纺织工会在全系统建立了三级帮困网络,设立各种基金170多个,成立各类互助保险、互助基金组织400多个,精心编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帮困网络。近7年来,各级基金会出资6897万元用于帮助困难职工19.7万人次。同时,上海纺织工会还大力推行再就业工作,鼓励和帮助下岗职工闯出人生的新路。
坚持免费职介,提供再就业服务,是上海纺织工会再就业工作的一大特色。十年来,纺织工会建立起了纺织工会、公司工会和基层工会三级职介网络,并先后投资30万元建立再就业培训基地,出资110万元开设家政服务、美容美发、计算机、财务上岗等27个培训项目,免费对12000多名下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使其中65%左右的职工获得了一张以上合格证书,为他们走向市场、竞争岗位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工会还要求广大工会干部千方百计为职工再就业牵线搭桥,要求每位工会干部每月至少为2名下岗职工介绍岗位。
“1+1”再就业模式是上海纺织工会的又一大创造。“1+1”再就业模式,就是通过纺织工会选择和扶持一批下岗再就业比较成功、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职工为生产自救带头人,并由他们去带动一批人,通过有组织地生产劳动,解决其必要的生活费来源,因而受到下岗职工的欢迎。他们还设立了资助生产自救带头人的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生产经营型的贷款贴息,并对经营业绩显著的带头人给予奖励,为其提供与本行业相关的学习培训费用。至今,纺织系统已经涌现出生产自救带头人80多人,帮助30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随着上海纺织系统调整基本到位,总量性的职工下岗已告一段落,上海纺织工会把再就业工作的重点由职业中介逐步过渡到对劳务输出的管理,将维护职工权益的触角延伸到协保群体。去年,上海纺织工会投资10万元注册成立了上海欣纺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向用工单位输出劳务人员并协助管理。这一举措,使规范用工有了保证,劳务公司通过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对劳务人员的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休息休假等作了规定,确保了再就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并降低了再就业中介和管理的成本,使再就业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今年上半年,劳务输出返流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