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撤二建一”两周年进展
2000年7月1日,市委、市政府宣布,经国务院同意,撤消原黄浦、南市两区,成立黄浦区。两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区上下发扬“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精神,在新起点上,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一主线,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2000年7月至2002年5月,全区实现增加值136.55亿元,区级财政收入49.06亿元;协议引进外资6.73亿美元;拆除旧房76.36万平方米,2.2万户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新增绿地19.35公顷。2002年,我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民政工作先进区”,被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区”。
一、确立了新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全区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确立基调。
(一)编制完成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了“十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提出了做强商业、做大旅游业、做优房地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培育文化娱乐业“五大产业”发展目标,同时对区域功能规划定位,确定了重点发展外滩地区、南京路地区、人民广场地区、老城厢地区和现代聚居区五个功能区。“十五”期末,我区将初步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城区繁华、环境优美、高度开放、功能完善的特大型国际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二)确定城区总体规划。按照上海市总体规划纲要和区域功能定位要求,区规划部门组织完成了《黄浦区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对我区12.85平方公里总用地的用途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公建用地、公共绿地、道路广场所占总用地的比例分别比现状用地上升了7个、3个和5个百分点,达到了21%、7%和21%。
(三)确定专项发展规划。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总体目标,各有关部门组织完成了商贸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方案,编制了老城厢改造、外滩一体化开发、南京路结构调整等区域性规划方案。
(四)加强调查研究,确立了五大产业发展规划。做强商业,使之成为支撑黄浦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做大旅游业,使之成为推动黄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做优房地产业,使之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之逐步成为提升黄浦产业层次和体现城区功能的导向性产业。进一步培育文化娱乐业,使之成为黄浦经济发展中具有潜质的优势产业。
(五)借助外脑,规划、调整专业街区产业结构布局。邀请麦肯锡、安达信2家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对南京路步行街、老城厢地区进行专题规划咨询,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首届南京路论坛,邀请28家国外著名的品牌企业负责人为南京路发展出谋划策。目前,吉菲诺、耐克、雅芳等公司已投资或入驻南京路。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企业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撤二建一”后,我区成立了招商领导小组,形成了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建立了立体、完整的招商网络,精心编制招商项目资料,采取联合招商、专题招商、以外引外等有效形式,大力引进各类企业。区招商中心2001年引进企业124户,注册资金30.96亿元;今年上半年预计可引进企业30户,注册资金22亿元,其中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大企业5户。2000年7月―2002年5月,全区累计新设立外商投资项目172个,协议引进外资6.73亿美元,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6家。同时,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区招商中心、外经委等部门根据区域功能定位,有意识地加强了对“五大产业”企业的引进和服务工作。在招商中心引进的规模较大的52户企业中,属于“五大产业”企业的有36家,占69.2%;在新批准的172个外资项目中,属国际服务贸易的项目占64%,协议外资占总量的88%。
(二)开展主题招商,促进房地产业发展。2001年2月,我区成立房地产招商小组(后成为房地产招商服务中心),承担房地产开发招商引资服务工作,先后举行房地产业恳谈会、地块推介会等活动,特别是2001年12月18日,成功举行了大型房地产项目推介会,先后接待各类客商近300家700余批次。吉菲诺、中信泰富、中远、建工等企业已参与我区聚居区建设或停滞项目启动工作。2001年,戴德量行和世邦魏理士的市场评估报告中均将我区的沿江旧区改造地块提高到上海高档住宅市场制高点的地位,整个黄浦区的土地价值得到了市场的进一步认同。
(三)深化企业改革,改善资产结构,做强做大优势企业。2001年5月份我区召开企业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了企业工作六项任务。一年来,全区减少亏损户246户,减少亏损金额7522.9万元;实施企业改制403户,职工分流1.6万人;盘活闲置地块、在建工程、空置楼宇、滞销商品房等16.5亿元,减少应收帐款5.3亿元。今年5月份,我区再次召开企业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用工制度改革、企业领导制度改革和消化遗留问题、解决突出问题、加快主业发展等新的企业工作任务。同时,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通过资产重组,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引入外来资本,壮大企业实力。
(四)加快结构调整,完善南京路和豫园地区功能。按照建设国际一流商业街的目标,南京路朝着具有综合消费功能的现代化商业街区的方向发展,先施公司和乐乐辰商城先后由百货转向餐饮娱乐业,食品一店开出世界食品城并引进必胜客、上岛咖啡等品牌店,成为沪上专业食品商厦;韩国日向百货将入驻南京东路,在原友谊百货1―7楼开设韩国品牌商品专营店;日月集团在155号地块开出了明牌银楼,雅戈尔在曼克顿广场开出了品牌旗舰店……同时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南京路步行街新添汽车展示中心和彩票总汇。豫园商业旅游区按照民族化、传统化、特色化的调整目标,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目前豫园商城小商品一条街已进行了调整,引进了达芬奇等著名品牌;建立了旅游纪念品设计、研发中心,已开始招商;建立福满堂喜庆文化广场,引进各类喜庆商品和服务企业。
(五)发展旅游纪念品一业特强。2001年6月市政府确定黄浦区发展旅游纪念品“一业特强”产业,今年5月份,我区主办了第36届全国工艺品博览会,参加了昆明旅游商品交易会,展出500余件精美纪念品。在此期间,还举行了黄浦区旅游纪念品产品推介会、产业规划专家研讨会等活动。目前,我区已建立旅游纪念品发展专项资金,新注册成立了老凤祥银楼有限公司并落实了银企合作措施,上海滩商厦将调整为全国最大的旅游纪念品交易中心。
三、加快旧区改造步伐,强化城区管理,推进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
(一)加大旧区改造力度,三大聚居区建设实质性启动。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用7至8年的时间完成区内341万平方米旧里改造任务的目标,我区建立了良好的动拆迁工作机制,两年来共拆除各类旧房76.36万平方米,2.2万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加大房地产招商力度,中信泰富、中远、光彩等一批有实力、有品牌的房地产企业加入我区新一轮城区建设的行列,形成良好的开发态势,目前新昌路、老西门、董家渡三大聚居区建设均已实质性启动。其中,新昌路聚居区位于成都路、北京西路、黄河路和苏州河围成的范围内,规划用地11.39公顷,目前由上海建工集团开发的6号街坊已动迁居民近200户。老西门聚居区位于西藏南路、陆家浜路、肇周路、方斜路、中华路、复兴路围成的范围内,规划范围23.7公顷,目前由中信泰富开发的招商1号地块已成立项目公司,前期动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由中远集团开发的老西门聚居区B地块已土地储备立项,进行前期动拆迁的招投标。董家渡聚居区是目前我市最大的滨水聚居区,位于复兴路、中华路、桑园街、陆家浜路和黄浦江围成的范围内,开发面积66公顷。首批引进香港华润集团、浙江华浙实业、北京光彩集团开发其中总面积约26公顷的地块,目前已进入地块动迁前期准备阶段。
(二)注重环境绿化建设,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赢。两年来,我区新建绿地19.35公顷,建成了大型公共绿地延中大绿地二期(黄浦段)和古城公园,完成了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三期,丰富了区域景观,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带动了周边区域开发。其中,延中大绿地二期(黄浦段)占地面积8公顷,古城公园占地面积近8公顷,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三期建成了苏州河上的第一个亲水码头。目前,结合人民广场道路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延中大绿地三期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将于近期进入动迁前期准备工作。
(三)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启动停滞项目。梳理了区内77个停滞项目,涉及用地面积52.89万平方米,目前新世界大酒店、万象国际广场等21个项目通过协议转让、拍卖等方式已启动,总用地面积14.66万平方米。
(四)城区综合管理试点不断深入,网格化管理进入城管领域。2000年12月1日起,我区通过对原市容监察、绿化、路政、街道监察等队伍的整合,成立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实行综合执法,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较好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多头执法、职责交叉等问题,扩大了执法覆盖面,促使城区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城管大会成立以来共查处各类违章4.9万余起,先后解决了露香园路菜场尾巴、四川路无证盒饭摊、豫园地区综合整治以及人民路、会稽路占路设摊等老大难问题,体现了综合执法的效能。目前,城管大队已试行日常管理网格化监察方式,落实岗区管理责任制,打破原机关办公时间的界限,实行不间断的轮岗作息制度,加强了常态管理。
(五)开展道路交通综合整治,改善区域交通状况。本着坚持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综合治理三管齐下的方针,形成了《黄浦区交通整治规划》,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工作原则,从减轻道路压力和疏通瓶颈口入手,缓解交通问题。同时,整合社会停车资源,提高现有停车场(库)利用率,配合重大工程建设,做好重点地区的交通整治工作,大力缓解决我区交通压力。目前正在进行增设3个港湾式公交站点,疏通黄陂北路、威海路,浙江中路、海口路及河南南路、人民路3个瓶颈口的工程建设,并实行应昌期围棋学校停车库向社会开放的试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六)外滩一体化建设启动。市委、市政府作出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战略部署后,我区即成立了外滩一体化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和上海外滩一体化开发有限公司,提出了对区域内黄浦江沿岸分外滩源、外滩、外滩风貌延伸段、十六铺地区、董家渡地区及南浦大桥以南六段开发的设想。目前,作为外滩一体化开发启动项目的新开河绿地已建成,并与古城公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外滩源项目已得到立项批准,该项目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占地面积7.8公顷,区域内拥有包括12栋历史保护建筑在内的25幢老大楼和2.5万平方米绿地,将开发成一个以商务办公为主、兼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特色街区。从延安东路至新开河的外滩风貌延伸段规划已完成,下半年将进入实施阶段。
四、加强社区建设,做好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各项工作,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为区域发展夯实基础。
(一)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两年来,我区消灭了三级居委会,一级居委会达到117个,占居委会总数的70%。全区投入280万元,建成“五小设施”项目198个。2001年11月,召开社区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依托、五个完善”社区建设思路,即依托警署,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依托“一门式”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社区卫生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依托市民学校,完善学习型社区体系;依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完善社区环境管理体系。目前,各街道结合公安部门的警务改革,推行“一区一警”模式,建立了由社区民警、居委会治保干部、社区保安队员、群众义务治安员组成的群防群治体系,建成3个市级安全示范小区,8个区级安全示范小区。各街道完善了劳动就业、社会救助组织网络,形成了职业培训、择业指导、就业介绍的劳动保障体系,配置了就业援助员、救助协理员,为全区1.3万多名困难居民救助帮困和1.2万多名失业、下岗人员劳动就业提供托底保障服务。在各街道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又建成20个社区卫生服务点,各居委还设立了社区卫生站,形成了三级医疗预防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启动户籍医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制度,规范家庭病床建设,立足社区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工作。各街道均成立了街道市民学校,已开设176门课程,255个班级7万多名社区居民参加学习。9个街道的城区管理监察分队,强化由街道直接指挥调度的综合执法管理职能。结合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各街道实施了小区作业清扫,建立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二)完善社会救助网建设,做好各项专项稳定工作,完善保障托底功能。我区采取“全区统筹、切块管理、基金帮困、街道托底”的方法,实行了街道“属地管理、一口上下”的运作机制,建立了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再就业“五位一体”的社保体系,把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就业保障联成一体,并率先在全市实行利用ATM机联网系统发放救助金。2001年共为98788人次落实社会帮困,至今年5月份,共有9455户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另外,两年来,我区成功完成职工医药费清欠工作,开展了新疆兵团返沪定居人员稳定专项工作、廉租住房等专项工作。
(三)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岗位开发长效机制,完善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体系。以非正规就业和招商引资单位为主体,创造就业岗位,2000年至2002年5月底,我区净增就业岗位25872个。全面实施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行动,建立了专项资金,全区152个居委配备了就业援助员,为7649人提供援助,经援助上岗就业的有595人。开发“4050”项目60个,提供岗位1682个。构筑就业服务网络,围绕促进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培训与职业介绍一条龙服务,2000年7月至2002年5月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8859人次,年推荐就业成功率达70%以上。建立完善劳动力市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职业介绍代理人制度,强化开业指导服务功能,提高职业介绍成功率,2000年至2002年5月共成功介绍32399人次就业。依托社区梳理公益性劳动岗位,并逐步增强公益服务社自主开发、独立经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今年已梳理公益岗位1950个,新增岗位980个,目前全区从事公益性劳动岗位的就业特困人员4216名。试行“失业青年培训见习补贴计划”,全区已建立见习基地9个,第一批接纳232名失业青年见习。
五、创新机制,建设高效、务实、廉洁的政府。
(一)以政务信息化推动城区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区建成“上海黄浦”、“黄浦公务网”两个平台,在网上建立企业登记并联审批、重大项目审批、黄浦区“两会”代表意见、委员提案网上提交和查询、A类企业信息服务等服务办事系统,32个部门提供66个办事项目的服务,初步实现网上公文流转、查询、督办,部分普发性文件和信息简报无纸化发放。率先开通书记、区长电子信箱,从2000年9月1日至今共收到网上来信1200余封,办结率100%。
(二)实施并联审批,提高服务效率。我区从2000年12月起实行“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完成”的并联审批企业注册登记办法,又于今年3月份开通了网上并联审批系统,至今年5月底,并联审批方式共受理企业登记注册的申请3594件,其中通过网上并联审批的764件,平均返还天数3.3天,网上平均返还天数1.98天。同时,为方便企业办理名称变更、地址变更等简易变更注册申请,区工商部门设立了当天办理、隔天发照的“绿色通道”。为促进科技京城发展,在科技京城设立了工商服务窗口,设立1年来登记注册企业166户。为加强与区域企业的信息沟通,区有关部门选择部分重点外来企业为试点,将黄浦时报、黄浦信息、黄浦情况等内部资料对其开放,加强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交流,便于企业及时了解我区政策导向,掌握新的区情。
(三)清理规范性文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根据加入WTO、统一法制的要求,我区对“撤二建一”后的26件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对其中2件进行了相应修改。根据市政府公布取消、不再审批和调整审批方式的事项清单,我区有关审批项目中,目前已取消45项,改为事后备案24项,不再单独审批项目4项,改为登记制2项,内部征求意见12项,缩短审批时间6项,缩小审批范围和改为告知承诺制的各1项。
(四)建立规范的政府性建设项目投融资运作机制。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制定了政府性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了区重大项目审议联席会议制度、政府性建设项目资金调度例会制度、重大项目融资预审制度、银行融资担保报批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延中大绿地、古城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提供了资金保证。创新开发运作机制,成立了土发中心、外滩一体化开发有限公司等实体,有效降低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