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世界上85%的人口,却只占全球电话线用户总数的45%、手机用户总数的35%、互联网用户总数的25%......国际电联(ITU)提交给2002年第三届世界电信发展大会的这组数字,凸显了“数字鸿沟”这一全球性问题的严重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为“信息通信技术为全人类服务:帮助人们跨越数字鸿沟”,刚刚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五次电信部长会议,也将主题定为“把握数字机遇,促进共同发展”。
如何理解“数字鸿沟”
1995到1998年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发表了《在网络中落伍》系列报告,首次提出“数字鸿沟”概念―――人们在应用当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时存在的差距现象。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当前全球性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中国家电信与信息化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在ITU成员国中,1/4的国家电话普及率低于1%,而占世界人口15%的23个发达国家拥有全球62%的电话;二是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电信水平差距明显,这些国家虽然有60%的农村人口,电话线却80%在城市地区;三是互联网信息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目前国际互联网81%网页是英文的,近3000个世界性大型数据库70%设在美国,人类的文化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何消除“数字鸿沟”
人们为消除数字鸿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努力。1996年以前的流行观点是鸿沟问题必须通过各个领域的领导者自愿合作解决,而不仅仅是靠政府。第二阶段从1996年延续到2000年中的网络业极度繁荣时期。当时几乎每个领域都在鼓吹“数字机遇”,西方八国集团的“数字机遇特别任务组”和联合国的“信息通信技术特别任务组”诞生。但是,更多宏大的计划虎头蛇尾,人们本来期望网络能提供数十亿美元的信托基金,可是,却经历了纳斯达克的崩溃和华尔街的恐慌,随后进入的第三个阶段延续到今天,缩小数字鸿沟的行动已超越了花言巧语的时期,成为世界主要组织和协会加强自身地位的手段。
专家指出,即使有了ICT基础设施,大多数贫困者仍然被排除在信息革命之外,原因是识字程度的高低、语言的障碍、网上内容和应用的丰富性等均制约着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数字鸿沟现象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因此,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国力与文明程度,电信等ICT领域部门在其中担负着特殊的重任。
目前发达国家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的努力包括政府要员的演讲、访问;与数字鸿沟问题有关的政策、政府研究报告、各种项目计划的出台;各种基金会、非盈利组织的积极参与等。我国国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也已经相当严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