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市经济学会与有关政府部门举行研讨会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641

  最近,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经济学会联合召开“新一轮劳动力调整与困难群体转化”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推进就业困难群体转化等问题,发表了见解。
  市委党校王国平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指出,面对“入世”新挑战,在积极寻找机遇、创造机遇、利用机遇的同时,更应对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对失业危及社会稳定、中断发展链的风险,要引起高度关注。为此,有必要采取促进就业、稳定社会的系统战略。其主要内容有: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提升增加就业的能力;实施产业导向政策,对于现阶段有市场需求并能充分吸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给予有力的扶持;积极发展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就业困难群体予以直接帮助;加大力度启动培训工程;加强社会保障,千方百计解决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低的问题。复旦大学陆德明教授认为,几年来上海发展非正规就业的经验是成功的,当前仍有较大空间。此外,自我就业、家庭就业、弹性就业、鼓励上海人到外地创业等不需要政府安排的就业方式,都可放手试验。复旦大学王克忠教授认为,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缓解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据2000年统计,我国个体工商户仅2571.4万户,从业人员5070万;私营企业176.18万户,从业人员2407万。无论从产业领域,还是从总量看,个体私营经济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上海社科院顾光青研究员认为,要特别重视个体经济的发展。因为个体经济具有两个突出优势:一是自我实现就业;二是进入门槛低,可以吸纳更多的要求就业的人员。
  对于我国就业困难群体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同济大学顾钰民教授认为,就业困难群体的出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始终存在的正常现象。所不同的是这一现象有时比较突出,有时并不严重。只有看到这一现象的客观性和常态性,才能使我们在理论上正确对待,认识上高度重视,对策上积极有效。他还认为,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则:一是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二是不能影响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发挥,即不能以损害市场效率为代价。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认为,就业困难群体大量出现,与人口问题密切相关。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必须与更有效的人口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