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三个代表是上海浦东巨变的出发点动力源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648

  从桑田简屋、阡陌交通的乡村旷野,到高楼林立、阳光现代的国际化新城区,浦东的沧桑巨变令世界为之惊讶。12年开发,12年辉煌。浦东,成了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最近,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他联系浦东发展,谈了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感想。他开宗明义地说,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浦东开发的出发点,也是浦东巨变的动力源。
  周禹鹏说,打“长江牌”、“中华牌”和“世界牌”,通过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双向循环和共同推动,短短12年,浦东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新兴工业化国家30多年才走完的历程。
  浦东,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龙头,又扼东南亚国际经贸走廊的要冲,腹地广阔,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根据“不求所在,但求所流”的思路,浦东大力发展“流量经济”,促进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和人才流通过浦东这一平台集散、流动,增强了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资源集聚和辐射效应,提升服务全国、逐鹿全球的综合实力。浦东流量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整个长江流域提供了发展动力,使长江三角洲崛起了高速发展的城市群,也为中西部地区输送了大量资源。
  譬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我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国家级开发区。眼下,区内600多幢高档写字楼的租售率已逾八成,聚集了7家要素市场、123家中外金融机构(包括60家外资金融机构)、4000多家贸易或中介服务机构。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范围已扩大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资银行外汇贷款业务已拓展到深圳、长春、青岛等城市,浦东的金融功能日益凸显。
  迄今,浦东引进了78个国家和地区近8000个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近400亿美元,其中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200多个项目,28家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移师浦东。吸引内资项目6300多个,注册资金320亿元,30多家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200多家创业投资、投资管理和咨询公司落户浦东。浦东开发开放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两个经济带交相辉映的T型开放格局,带动了拥有3亿多人口、180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的发展。
  高起点、超常规的开发开放,使浦东成为上海经济强有力的增长极。浦东的面积占上海市的1/12,人口占1/10。浦东GDP年均递增20%,去年达到1082亿元,是1990年开发之初的18倍,占到全市的1/5强。此外,浦东的工业总产值、外贸出口和引进外资也分别占到全市的1/4、1/4和1/3。2001年,浦东工业总产值188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值占43%。
  周禹鹏说,“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浦东将着重发展以金融保险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和以微电子、软件、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锻造新的综合服务力和核心竞争力。”
  周禹鹏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短短12年,浦东实现从农业文明到都市文明的飞跃,这与浦东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是分不开的。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创新,贯穿了浦东开发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角落。”
  在开发模式上,浦东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率先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开土地有偿使用之先河,形成“土地空转、批租实转、成片规划、滚动开发”的新模式,加快了土地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为重大工程和重要项目筹措了建设资金;在开发组织上,率先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较之传统的政府模式,机构减少了2/3,人员减少了1/3,提高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效能;在开发内容上,探索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管理方式,率先进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组建中外合资贸易公司等试点。
  浦东的创举不胜枚举:首创了把工程建设项目引入“建筑营运中心”,实行公开招标;把药品采购导入“社会资源配置中心”,实行公开交易;实行政府采购、会计委派制等。12年来,浦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600多亿元,但干部违法犯罪现象却控制在最低限度。在我国对外开放度和市场准入度最高的外高桥保税区,12年来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走私案件。在法律服务方面,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北有中关村,南有张江园”。“聚焦”两年来,张江高科技园区迅速崛起,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聚焦”前8年的总和,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链初步形成,“药谷”和“硅谷”初展风采。如今,张江“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创新人才慕名而来,仅集成电路领域的中高级人才就达7000多人,构筑了国内首屈一指的人才高地。
  周禹鹏坦言,“如果没有观念创新和政策创新,如果市委、市政府不下决心出台‘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张江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周禹鹏指出,“接轨国际,着眼未来,浦东倾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中外人士打造一个既适合创业又适合生活的家园。”
  从“审批员”到“服务员”,浦东转换政府角色,大办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去年10月,浦东在上海率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取消了292项审批事项,并改变84个审批事项的审批方式,推行“阳光行政”,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以入世为契机,从新区政府到开发小区,从行业协会到中介组织,纷纷打出“服务牌”,通过网络平台、老总沙龙、座谈会、热线电话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投诉力求做到事事有反馈、件件有落实。
  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外高桥保税区率先实行“贸易企业登记制”,将贸易企业进区的手续由原先1个多月缩短到1天;率先实施“大通关”,空运货物通关时间从过去的72小时缩短到6小时。张江高科技园区被充分授权,实现了“张江的事在张江办结”的目标。由于审批环节简化、政府服务到位,总投资超过15亿美元、我国规模最大的中芯集成电路项目,从开工到建成投产仅用了13个月,创造了世界同类生产线建设的最快速度。
  周禹鹏欣慰地说,经过12年的开发建设,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核心的浦东新城区,形成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都市雏形,随处可见的“绿、洁、畅、亮、美”的新景观,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的青睐。浦东先后建成了10个市级文明社区,262个市级、区级文明小区,形成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崭新格局。
  据介绍,作为首个“国家园林城区”、“上海市卫生城区”和“上海市文明城区”,浦东的魅力越来越大。12年来,浦东新增人口100万,其中引进各类中高级人才30万,是开发之初的5倍。在浦东工作和居住的外籍人士已达2万多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俗语成了老黄历,最近3年,浦东的房地产销量蝉联全市冠军。
  最新权威调查显示,浦东的人类发展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等)达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3个百分点;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接近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