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的胸怀和风范
“上海”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称,最具特征的可谓这一“海”字。海,意味着宽广、融汇、博大,即海纳百川、海阔天空、宽宏海量、五湖四海。今天,以宽宏海量之胸怀,广纳百川;以花蜂采蜜之精神,集百家智慧;上海正成为全中国的上海、全世界的上海,出现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国际时空舞台上。
人才学家曾大胆提出:上海要第二次成为“移民城市”;仅仅5年,一个新的人才格局就已在上海形成。
上海本是一个移民城市,上海人来自全国各地,近如浙江、江苏、安徽、山东,远至广东、四川、新疆――几乎全中国各地的人,都能在上海找到自己的“乡亲”。全国的人才集聚上海,才造就了上海近现代的辉煌。来自全国甚至世界的许多人才,曾将自己在上海生活、工作的经历,视为人生的一段珍藏。近年来,上海更以广泛地吸纳国内外人才、汲取人类思想文化的各种精华,集纳百家、博采众长,作为营造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必要条件。
整个“九五”期间,上海共引进人才2.78万,仅2001年就引进各类人才1.29万,比前年增长34%,其中本科以上人才比上年增长43%,硕士增长32%,博士增长11%,35岁以下青年人才增长38%。来沪工作、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近千人,比上年增长76.4%,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90%以上。留学生创办企业达到382家,比上年增长59.2%,注册资金达7000多万美元。
今天,“新上海人”已成为一个流行词汇。它似阵阵春风,给上海增添了新的活力;更似汩汩新血,为这座城市移入了一个个“新基因”。2001年上海评选的十大杰出青年中,就有5名是“新上海人”。其中之一,就是本报曾在1995年以“京都杨博士上海闯新路”为题,在一版头条独家报道的杨桂生博士。这位出生于湖北、来自北京的中科院化学博士,在上海创办的杰事杰新材料公司,已成为上海工程塑料的研究、生产基地。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杨桂生们,在上海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杰出事业。正如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所说过的:今天在上海,不管是黑头发还是黄头发,不管他来自何方或将来会去哪里,只要参与上海的发展和建设,上海就欢迎。
20世纪90年代中,上海一批人才学专家在研究了人才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后,曾大胆地提出:上海应第二次成为“移民城市”。也就是说,为人才流动设置的各种藩篱应该拆除,上海应能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而且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使上海日益成为国内外人才的聚集地和辐射源。仅仅五、六年,这一新的人才格局已在上海形成。
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经济中心城市聚集,是经济的必然规律;但上海的领导认为,经济的发展更要由要素的“留”变为“流”。
上海历史上的繁荣,离不开万商云集。历史跨入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的决策层更意识到,上海建设国际都市的过程,就是不断扩大城市开放度的过程。上海必须在服务全国中发展壮大。
1998年5月25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公布《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意见》(即24条)。上海市领导曾明确提出:外地企业进沪,就是上海企业。1998年6至9月,各地进沪企业平均每日达5家;而到今年,每天进沪的企业已达10家。
全国各地企业纷纷抢滩上海。到目前,各地在沪企业总数已超过2万家,注册资金近700亿元,分别是1990年的10倍和30多倍,10年来,在沪项目累计投资额达到1300亿元。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大量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汇集,是必然的趋势。但是,上海市的领导在研究了世界上经济中心城市发展的规律后认为,各种经济要素如果仅仅是一个“留”字,显然已不够。“上海的经济发展要由‘留’转变为‘流’”。
流,意味着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循环共享。上海汇集证券、产权、期货、人才等一大批要素市场,形成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吸引各大企业的融资中心、管理中心、销售中心、研发中心落户。各地资源流进上海,又从上海流向各地,上海成为资金、物流的枢纽,成为信息、人才的高地,成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只有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自1995年以来,上海市政府几乎每年都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走向全国,而上海的带动作用也日益凸显:上汽集团的国内配套企业达400多家;上海建工集团承接京张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等重大项目;上海光明乳业公司在北方建奶源基地;金融业、商业也渗透到各地……走出去!用全国的资源,做全国的市场,办全国性的公司!
迈入新世纪的上海,正在形成一种具有新含义的“海”派风范和气质,提升自己的城市精神。
“学各地之长,创上海之新”,是近年来人们从上海报刊上看到的最多的一句话。1998年和1999年,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率四套班子组成的上海代表团,马不停蹄地赴粤、闽、苏、浙、鲁、津、京等沿海地区学习考察。2000年,黄菊等市领导又三度西进,学习考察中西部七省区,积极参与西部开发,揭开东西联动新篇章。
一座不断地追求进步、发展的城市,就会虚怀若谷,尽可能广泛地学习和吸收别人的长处和经验。1998年10月,刚从广东、福建考察归来的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一下飞机就提出,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学习兄弟省市的创新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久,中共上海市委发出了《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增创上海新优势》的通知,提出要坚决克服固步自封、盲目自满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以两个文明建设的新成绩迎接新世纪。
上海是全国的科技重镇,但上海从未满足于不断增加的“国内首创”。如何使高新技术成果加速转化,真正形成生产力,一直是各级领导心中的大事。当看到广东、福建等地依靠高新技术产业,使经济增长如虎添翼,立即组织前往学习。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上海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尤其相比南方企业的灵活运行机制和吸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上海的领导部门再也坐不住了。于是,借鉴这些经验,上海制定了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十八条政策,并且连续3年,每年修改、补充一次。3年3改18条,成为一个佳话,鼓励了上海和海内外的科技创业者,共同发展高科技产业。
广泛地吸纳国内外人才、广博地学习各地先进的经验、广揽各种学术思想、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这正是上海迈入新世纪所需要的胸怀和风范。这是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应有的气质。有了这种气质,上海必将提升自己的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上海定能以这种精神气质,对内凝聚、影响广大市民的心灵,对外集纳百家、博采众长、兼蓄并容,以一种具有全新含义的“海”派风范和胸襟,铸造大上海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