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武宁中学的一个初一男生发现自己遗精后,睡觉时忐忑不安,白天神情恍惚,成绩一落千丈。性健康教育课的老师耐心开导他,告诉他遗精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害怕,他的“心结”顿时解开了。普陀区中小学利用“性伦理常识”课、“学生异性交往的家庭指导”讲座、异性同伴“健康接触”游戏等多种形式,护卫学生走好青春期的“第一步”,取得了明显效果。
普陀区在小学五年级阶段,用4节课时间让学生了解“我是从哪里来的”。初一年级设置4课时的“少男少女”课,从两性生殖系统讲起,告诉孩子“生命是如何孕育的”,并放映科教片,解说青春期的性生理特征。撩开了“性”的神秘面纱,孩子们不再为体征变化而焦虑;老师还通过“性梦”是怎样产生的、“触电”的感觉就是爱情吗等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性心理、性道德。高一年级设置3个课时,讲“现代家庭和婚姻”、“如何对付性骚扰”等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性健康知识。桐柏高中等学校还面向家长开设青春期教育讲座,让家长来做性健康的家庭教师。
对于个别性健康知识存在偏差的学生,学校还采取个别辅导的办法。一位初中男生从小由姐姐照顾长大,说话“娘娘腔”,行为有女性化倾向。老师通过闲聊打开了他的心扉,发现他“性别错位”的家庭原因,采取“厌恶疗法”使他找到了“性别感觉”。某中学的一位女生过早陷入“爱河”,不能自拔,心理辅导老师与她促膝长谈,说明早恋的不可取,女孩终于走出了“死胡同”。
普陀区中小学还引入“同伴教育”的理念,组织男女团队活动,通过健康的异性交往,为孩子们搭起健康交往的桥梁。宜川中学自编一套校园舞蹈操,让男女学生手拉手一起跳舞;洛川中学让男女学生两人一组搭配,协作种植试管蔬菜。而一项名为“众志成城”的游戏在各校很受欢迎,平时“绝缘”的男女同学在一起做着快乐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