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将建立“助学贷款个人信用档案”
2002年7月,将有6万多名大学毕业生从上海的各类高等院校毕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助学贷款的形式来完成学业的。按照有关规定,在毕业离校前,这些曾向银行借贷过助学金的大学生必须与所借贷的银行进行还款确认,将毕业去向及还款的具体计划与银行达成协议。
据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还款确认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大多数学生与贷款银行取得了联系,但仍有少数学生还未进行还款确认。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这批学生如果在毕业前仍未与银行进行还款确认,将可能成为本市第一批助学贷款“个人信用黑名单”的上榜者。
“信用”锁定大学生
今年5月,本市将建立一套“大学生信用档案”体系,凡曾申请过助学贷款的上海大学生都将有案可循,并随时对其还贷情况进行跟踪。在毕业后,没有按时进行还款的学生,将被记上一笔不良记录。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特别为助学贷款单独建档,不仅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还款督促,发挥信用惩戒的杠杆作用,也是为了通过这个系统,对还款信用良好的个人记录进行反映,以体现信用的价值。
缺失信用欠贷难追
据了解,近年来上海大学生对助学贷款的还贷工作大都显得很有信用。但也有少数贷款不还的个例。采访中,虽然各大院校有关工作人员都不太愿意透露到目前为止究竟有多少学生的助学贷款逾期未还,但谈到以前向个别学生追讨欠款的经历,都露出吃力的表情。老师们向记者讲述了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欠款例子。
出国后,人间蒸发
张林(化名)某名牌高校97级英语系学生,他在大学期间通过校学生部向工商银行申请了助学贷款。2001年毕业后,他去了外地工作。
按照当初贷款时签订的协议,毕业后他必须按月将还款汇到银行的指定账户。而今年年初,工商银行对这批97级的贷款同学的银行账号进行了升位调整,这一举动对那些在外地工作、而必须将还款汇入上海的银行的同学来说,原有账号已经失效。
张林在2001年底,因为工作需要,被公派出国,为期一年。由于他是在外地工作,先前又换过工作单位,而他毕业时留的家里电话和地址,经校方查实都已变更。因而,银行无法将更新后的账号及时告知张林。出国后的张林,犹如从人间蒸发了,校方、银行都无法和他取得联系。该校的负责老师说,贷款人在因私出国前,必须将原有贷款一次性还清,是有规可循的。而对于因公出国的情况,似乎还没有相关规定。
休学后,大海捞针
陈国权(化名)某名牌高校97级建工学院学生。来自偏远地区的他,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上学期间一直在外勤工俭学、做兼职。助学贷款推广后,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下,他幸运地从浦东发展银行申请到了包括学费和生活费的数千元贷款。在一次做兼职的机会中,陈国权被某企业的技术部门看中,原定2001年5月毕业的他,在开学初向学校提出了休学申请,开始了个人创业的历程。
休学后的他,一心一意地在那家企业做起了一个项目的开发。因为当时申请的是休学一年,2001年9月,他再次回到学校打算重新开始学业。但开学不久,由于他参与的那个项目在一些环节上出了问题,公司要求他必须归队。因此,他又一次向校方提出了休学的申请。由于他以前留下的地址和电话都已变更,学校也无法和他取得联系。曹老师有些无奈地说,要想找到他,只能寄希望于今年9月休学期满,他自动出现了。
考上研,抛之九霄云外
王晓璐(化名)曾是某高校化学系97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她在大学期间申请了工商银行的助学贷款,按照规定毕业后四年还清。毕业时为了日后有更好的发展,她没有立即工作,而是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考研队伍。2001年9月份,她如愿成为了外地一所高校化学系研一的学生。通过长途电话记者采访了她。她现在还没有经济来源,家里也没有经济能力帮她还贷,因而她无法做到协议要求的每月偿还银行贷款金额和利息。目前,她也同样面临着上黑名单的危险。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年前,曾有大学尝试过用扣留学生毕业证书的方法,催学生与银行及时联络。但结果,一些学生甚至连毕业证书都不要了。而事实上,学校也不能任意扣押学生的毕业证书,老师们也是情急之下才出此下策。面对欠款的学生,老师们不禁挠头:该拿他们怎么办?
学会“超前消费”还需懂“如何还款”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告诉记者,发生这种大学生贷款到期,银行却找不到人的情况,一方面和大学生本人的诚信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大学生在个人理财方面观念淡薄。
目前,“超前消费”的经济观念在学生群体种很受欢迎。甚至在高校中就开始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用明天的钱”。然而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如何偿还这些“明天的钱”,却少有考虑。顾教授指出,现在的大学生在个人理财方面知识贫乏,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对于如何办信用卡、如何办购房按揭都一窍不通。此外,他们在时间、金钱的安排上也存在欠缺之处,按时还款的守时观念更是淡薄。
他为此建议,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应该开设专门的理财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理财理念。仅仅强调诚信,而忽视理财观念的培养,是无法从根本杜绝这种大学生还贷难的问题的。
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
若干年后的上海。2002年从上海某大学毕业,在著名企业工作的小A,一天被叫进老板办公室,老板希望他能够出具一份《个人信用报告》;下午,他去办理购房按揭,按揭银行对他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第二天小A带着他的《个人信用报告》来到单位,老板看了上面的记录后,脸色阴沉。不久,他目前在单位的销售经理的岗位被取消。而银行在看了他的记录后,更是二话不说,就把他贷款按揭的请求拒之门外。这一切,正是由于在他的信用报告上,明确地指出了他大学期间,曾经申请助学贷款,毕业后却逾期不还的记录。
以上的这个例子,并不是凭空想象。据介绍,不良信用的记录,将对今后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个人信用报告》将在许多领域成为重要的参考。
1、各类贷款
“信用报告”有不良记录的人,很难从银行要求到贷款或享受不到最优惠的贷款政策。因此在按揭买房、买车、装修、买耐用消费品,或贷款留学等的申请过程中,都将被亮红灯。
2、找工作
实际上,目前已经有不少猎头公司希望所招人员能够为被猎中的人才出具“信用报告”,因为,个人诚信记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在招聘员工时的重要评价标准。个人信誉不好的人,很难跨入这些企业的门槛。
3、各类租赁
租房业、租车业都特别注重租户的信用度,这直接关系到对方是否能按时按量地交纳租金。
4、购买保险
保险公司在为顾客制作保单前,将先查看其个人信用记录,如果该顾客有不良记录,保险公司可能拒绝受理他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