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务处长工作研讨会召开
2002年2月26日,上海市教委在复旦大学召开了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务处长工作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教育部(2001)4号文件和上海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以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市教委副主任王奇出席了会议并讲话。王奇说,去年上海召开了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会议根据教育部4号文件的精神,明确提出了“强化质量意识,构建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更具创造力的上海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工作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改革,而推行学分制管理就是教学管理改革中的重点。因此,上海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要用2至3年左右的时间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上海现有18所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共涉及工学、文学、理学、法学、农学、医学、艺术和师范等多方面学科和720个专业点,其在校生总规模达16.8万,约占上海高校在校生总规模的75.4%。上海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以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积极贯彻会议的精神,在总结近年来学分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教育的理念,根据国际化的要求,实行了新一轮的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迅速地反映到学校的课程组合上来。学分制管理体系应该做到“三性”:一是学生具有较大的选课自由性;二是知识结构和特色课程模块在时间和空间安排上的合理性;三是体现办学效益的整体性。在学分制的具体推进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更要因校、因专业制宜,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条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做到分类指导。王奇最后提出了三点要求:1、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关键,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要先行;2、教学基础设施(包括课程)的建设是基础,要在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条件;3、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是保障,学校的任何改革措施最终要落实到教学质量上,特别要落实到教师授课这个关键环节上。
高教处陈立民处长向与会者通报了2002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工作要点,并结合上海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将其归纳为5项重点工作,即上海市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设;全面推进上海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大学园区建设与教学资源共享。他说,2002年是全面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和上海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的第一年,高教处将全力以赴地推进上海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将全心全意地为上海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做好服务工作。
复旦大学教务处长蔡达峰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以课程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的交流发言。复旦大学把课程建设作为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核心。其特点是:1、提供丰富的结构化课程。学校按照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将全校性课程的知识体系组合为综合教育课程、文理教育课程和主修专业课程。课程总量争取在5年内翻一倍,达3000余门。2、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他们把四年制总学分控制在140分左右,五年制总学分控制在180分左右,并在各板块课程中加大了学生的选修幅度。3、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学校将推行多学位、多证书制度和开放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权。4、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适应性。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导师制,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要求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并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教学资源。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长张增泰教授在会上交流了学校“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体会。上海交通大学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化大环境出发,以“培养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形、创新形的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优化学科结构、按理、工、文、管、农等大类构建公共教学平台,按机类、电类、文管类构建学科教学平台;积极推进课程改革,重点开展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力争在3年内更新教材400种、外文教材达10%以上,并建设150门“一类课程”。
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长高惠珠教授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学校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评估的体会与收获。上师大于2001年下半年参加了教育部主持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评估为学校上下上了一堂既生动又深刻的新时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实训课,体会很深,收获很大。首先,评估使全校提高了对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认识。其次,评估推进了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三,评估加快了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第四,评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良教风学风的形成。第五,评估加强了教学管理科学化、现化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内容的“四化建设”。
本市24所本科高校的教务处长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大家对上海高校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