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徐匡迪代表笑谈中国入世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838

   
上海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又见到了老市长徐匡迪代表。作为中国工程院的领导人,徐匡迪侃侃而谈,学者风度更浓了。话题围绕着如何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展开。他说,我们要兴利除弊,尽可能做到利大于弊。
  徐匡迪谈到,目前迫切的问题是农产品的竞争力差,我们现在还不是规模农业,主要靠农民的勤劳,以家庭为单位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耕作。参加世贸后不能给农产品价格补贴,要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政府只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学技术方面予以支持。美国一年对农业的支持是400多亿美元,日本是200多亿美元,优良种子基本是送给农民的,农村水利设施是国家投资的。如果我们能够把财政投入重点转变到这些方面,农民就可以得到实惠,减少农本。徐匡迪代表提出,应对国外农产品挑战可以利用非关税、非价格限制,这就是设立自己的技术标准。比如日本的米是全世界最贵的,但是美国的大米难以进入日本。因为日本给食用大米定了100多条标准,美国大米就进不了日本。我们也可以从中国的饮食习惯出发,制订相应标准,保护我国农民的既有市场。再如转基因植物所生产的产品,许多院士和专家向国务院建议可以采取“标识法”,给消费者知情权。国务院采纳了这项建议。徐匡迪认为,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必须给自己的制造业一个准确的定位。他说,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能所有产品都“自力更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近中国工程院的200多位院士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制造业的完整性居世界第三位,总产值居世界第四位,从手扶拖拉机到火车、飞机都能造。参加世贸后,我们要积极引进外国跨国公司,但也必须避免成为外国企业的零部件加工厂。现在信息产业已经提出要避免空心化,比如“华为”有交换机,“联想”有电脑,但是芯片全是向外国买的,软件是WINDOWS的,路由器也是人家的。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卖了那么多计算机,利也很薄。需要确定哪些行业必须保持完整系统及“自主性”。有些东西不做不行,不然要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展望前景,徐匡迪以坚定的口吻说,参加世贸组织最终会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近期可能会有一些“成长的烦恼”,要为转型期付出代价。但是这一关我们下定决心要闯了,就像当初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民公社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全国上下大家一条心,闯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