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服务全国共谋发展
马年新春,上海服务全国再掀新潮,上海市计委、协作办等部门纷纷开展与各地协作发展的课题研究,关注区域规划、机制协调等焦点;上海市政府驻各地11个办事处召开今年工作会议,宣布将从单纯的“驻外窗口”,转变为上海服务各地的“综合平台”;“上海扩大对内开放24条政策”的修订版,新年正式实施,引来各地咨询者电话不断;上海旅委的合作范围,去年覆盖到长江三角洲34个县市,今年将向整个长江三角洲71个县市拓展,而春秋国旅的春节客源,已有40%以上来自长江三角洲……
只有融入全国的发展,上海才能发展自己,只有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的发展才有持久生命力。这是上海市历届领导一贯强调的观点。1986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在上海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上海要树立面向全国、服务全国的观点。”1997年,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在上海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指出:“要把服务全国的精神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类企事业单位,都要从为全国服务的大局出发,做好各项工作。”
90年代初,党中央和国务院一锤定音:浦东开发开放。黄浦江涛声依旧,上海人心潮澎湃。从此,上海掀开为全国服务的新篇章―――破“围墙”、降“门槛”、拆“栅栏”,敞开大门,服务全国,学各地之长、补上海之短、创上海之新……大量新名词在整个90年代广为流传,几乎令每个上海人耳熟能详。
如今中国入世了。企业之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竞争大潮一浪胜似一浪,合作呼声一阵紧似一阵。崭新的形势,给上海带来了崭新的课题:服务全国的机制应该如何调整?区域合作的步伐应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应如何加强?眼下,上海各界正在服务全国的过程探求答案。自去年以来,上海国内合作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正变得层次更深、领域更广、思路也更开阔!
联合区域力量打造“流量经济”
近几个月,上海埃力生集团几乎每天都要发车,向甘肃等地运出钢管。这些钢管将安置在总长200公里的“兰成渝”沿线,成为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网络的一部分。而该集团麾下的外贸公司子公司,已遍布深圳、青岛等地,才四年多,年外贸交易额就突破了9亿美元。
埃力生集团,1997年从宁波移师而来,在上海壮大发展后,再为全国提供服务。中发集团、中力集团也是这样,现在他们的投资足迹遍及新疆、广西、甘肃等西部地区;东方希望集团移师上海后,在山东找到了新的投资主业;来自香港的投资商通过上海的信息平台,联合向云南投资30多亿元建设电站,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上海拉法基小野田建材公司,斥资650万美元在三峡库区建厂……
上海是“熔炉”,是“放大器”。
资源要素从各地源源流入,在此“放大”,又不断辐射到各地。证券、外汇、保险、拆借四大金融市场和金属、煤炭等国家级交易中心,都以上海为支点,形成辐射全国的网络。去年,上海技术交易所和天津、沈阳、武汉等全国10家技术交易所联合,网络扩容后,各地技术供需信息大量涌入,去年成交项目将近2万项,比上年猛增40%以上;上海产权交易所,去年成交的异地购并金额比上年增长60%以上;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在全国已设立31个分支机构,去年涉及全国各地的交易额高达150亿元……这些数据,折射出要素流动的速度,正是在这样的节奏中,上海得以融合各种资源,服务全国。 在此过程中,上海“不求留、但求流”,努力打造“流量经济”。流,意味着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共享。借此,上海打造大服务大流通,既推动电气集团、汽车集团、联华超市、光明乳业等本地企业服务全国,又动员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联合长江三角洲以及海外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于是,各种资源要素源源而来,壮大之后再不断流向全国。专家指出,未来十年,将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要素从上海源源流出,上海将从中心城市的能量积聚阶段,跨入辐射带动各地发展的黄金期。
参与西部开发凸现“头脑效应”
中国最大的木业生产企业上海新高潮集团,近年在全国各地广种“速生杨”―――内蒙古伊克昭盟,种下80万亩;在江西红土地,栽上20万亩……还规划在全国每年造林20万亩!这是“新高潮”的目标。而实现目标所倚者,是速生杨的种苗技术。新高潮从北美引种改良速生杨的种植技术,七年即可成林,按照“种二砍一”的生态耕作原则,大面积种植既可治理沙漠,而且可以为当地木材加工业提供资源,在西部广受欢迎。
上海许多企业和新高潮集团一样,没有厂房,没有生产线,凭借“头脑”参与西部开发。金融、咨询、会计、法律、规划等各类“头脑”公司如今都纷纷把触角伸向全国各地: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相继在昆明、重庆、成都等地设立分行,为西部累计贷款总额达116亿元;上海最大的房屋中介公司“上海金丰”,进驻成都开展房屋置换、租赁服务;上海科技系统在西部设立9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分中心和9个科技产权交易中心;西宁市的发展规划、西藏日喀则的城镇10年规划、甘肃嘉裕关市的长期发展规划……都出自上海城建规划的“智囊”之手。
―――上海衡山集团向湖北宜昌等地的10多家宾馆“输出管理”,全国著名的酒店“大管家”锦江集团,不仅向昆明锦华酒店、重庆威斯特酒店等20余家宾馆“输出管理”,并把它们纳入统一采购网,降低成本30%;而上海律师界积极西进,发挥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企业重组等法律服务上的优势,促进了西部地区法律环境的发展。
―――在全国拥有1300多家连锁店的联华超市公司,输出管理、品牌和营销技术,15个采购网点遍布全国,去年在各地的采购额超过2亿元。东北的椴树蜂蜜、云贵的苦丁茶,都是上了联华的“网”后成为全国名牌。
例子数不胜数!即使在对口支援中,上海一方面重视硬件建设,同时也大力输出“智力”。在三峡库区等地创建“白玉兰远程教育网”,培训中小学教师2000多名;在云南建设“特色甜瓜村”、“沼气普及村”、“科技示范村”等一批特色村,注入生产技术,带动当地发展。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做法实效显著,上海对口支援工作多次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嘉奖和肯定。
服务全国,上海已从一般性的资金项目投资,转向咨询、中介、教育等各种“智力”服务相结合。去年,上海与西部省市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77个,总额达143亿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大量的“智力输出”,渗透到西部地区,为当地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搭建服务平台政策“好戏”连台
今年春节前短短3个月内,全国各地到上海举办的农副产品展销会就多达13次。上海的市场真大!到上海办过展会的地方领导都惊呼。去年11月江西省组团到上海展销农副产品,4天销售360多万元,还拿到15亿元的订单,堪称上海大市场的最佳注解。
然而,作为最终消费地,上海市场再大也有限。上海市农委领导说,应积极调整战略服务全国,为各地农副产品走出国门提供更多的“跳板”。去年,从上海口岸出口的农副产品中,三分之二来自外省市;今年,上海市农委主动协调,通过市场手段,提供检疫、出口、运输等一条龙服务,邀请各地农副产品携手出国办展览,响应强烈。
就这样,从一般性地牵线搭桥中走出来,上海各部门开始统筹协调,更多地利用政策和规划,引导各种资源服务全国。一项项措施,一个个创新,纷呈眼前:
规划先导―――在上海市的“九五”、“十五”规划中,专项列出上海服务全国的内容;还专门制定了国内协作的“九五”和“十五”规划。
研究先行―――联动长江三角洲、参与西部开发,是上海服务全国的两大重点,上海为此投入专项资金,邀请专家实施“软课题”研究。
政策推动―――为扩大对内开放,上海出台并修订了“24条”政策;参与西部开发,上海出台“17条”政策,每年拿出5000万元,鼓励企业西进。
协调牵动―――上海和各地共同成立长江沿岸城市协调会、长江三角洲城市协调会,规格不断升级,内容愈加丰实;上海驻各地的办事处,正从“窗口”向“服务平台”转变。
在中国入世前后,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服务全国机制上的变化更加明显。去年年底,上海修订扩大对内开放“24条”政策,在市场准入、政府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所有在沪企业平等待遇,着力体现WTO精神。去年是上海“国内合作服务年”,市政府改革审批制度不遗余力,削减审批事项500多条,“拆路障、设路标”,为各地来沪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上海摒弃“政府直接主办”的模式,运用市场手段,为全国搭建平台―――去年举办“长江沿岸投资项目推介会”,来自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33个城市参加,吸引2000多家中外企业,在中西部省市形成巨大反响,今年将举办第二届。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上海苦练内功,服务全国的能力正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