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启示
新世纪开局之年,上海经济总量已近5000亿元,人均GDP突破4500美元,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之列。
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一曲“发展是硬道理”的主旋律,始终在这座前进中的大都市奏响。
在大胆创新中谋求发展
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首先要大胆改革。多年来,历届上海市委每年都要把全市各委办局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关起门来进行实实在在的理论务虚。大家在回顾过去一年工作的同时总要扪心自问:“思想解放了没有?胆子大一点没有?步子快一点没有?”明鉴得失后,再讨论新一年的行动方略。
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海人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大胆试、大胆闯,在20世纪最后十年实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1992年,上海决策层果断提出“土地批租”方案,改变长期以来“抱着金碗没饭吃”的局面。他们充分利用上海土地资源级差地租的市场杠杆,为急需大规模改造和建设而又十分缺钱的城市基础设施“输血”。实践证明,土地批租不仅迅速突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而且引发了城建投资的联动效应。据统计,这十年上海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近4000亿元,其中近八成资金是来自突破传统投融资体制“禁区”后的广泛融资,市政府的财政投入只占五分之一。
时不我待,上海人民抓住了一次又一次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浦东开发开放全力出击,物价体制改革及时开启,住房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前行,国有企业改革步步深入……一个个理论与实践的“禁区”,被上海人民的大胆创新而逐个突破;这些创新和突破,又不断地推动着上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回首十年成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体会良多。他说:“在改革的攻坚阶段,我们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保持和发扬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状态。”正是凭着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上海人民抓住了20世纪的最后一次机遇,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出来,积小步,迈大步,不停步,用较短时间铸成上海今天的辉煌。
在确保稳定中促进发展
改革发展,触及了这个特大型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年,上海完成了100多万人口的大流动、140多万居民的大动迁、150多万职工大转岗。整个上海,几乎都被“翻新”了一遍。
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上海决策者来说,这样的大变动、大调整,既没有成功先例可资借鉴,又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惟有勇敢地探索前行。稍有处置失控,不仅前功尽弃,还极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法,时刻考验着上海决策层的政治智慧。
上海市委旗帜鲜明地认为,发展中发生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市委书记黄菊对此更有“战略”、“战术”上的考虑:“在战略上、全局上,改革是第一位的,以改革促发展;在战术上、具体工作中,稳定则是第一位的,以稳定所承受的程度来决定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
今天探究上海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发现,上海的发展其实是在两条相辅相成的“平行轨道”上向纵深推进:与不断解放思想、促进改革、加快发展这条主线并行的,是上海决策者倾心运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使之时刻成为上海改革、发展的“减震器”和“助推器”。
再就业服务中心,就是上海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创举。1996年,当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的工作进入决战阶段,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如果不解决好这一阶段性矛盾,势必影响到决胜的全局。
为此,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同20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反复协商、精心设计,创造性地探索出一个适应上海再就业新形势的管理模式―――再就业服务中心。作为专门承载国有企业职工从企业走向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机构,中心于当年7月率先在纺织、仪电两个行业试运转,总结经验后又在全市推开。 如今,职工们不仅认同了到劳动力市场上找岗位,也增强了下岗再就业的心理承受力,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职能已逐渐为市场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所取代。而针对市场化就业难度较大的弱势群体―――40岁以上的女性职工、50岁以上的男性职工,上海的决策者又及时设计了一个“4050工程”,专门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不仅如此。在旧区改造、工厂搬迁、城市建设、医保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10年发展历程的每一步,上海市委始终全面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的程度,准确把握了各个时期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认真解决影响三者关系的关键问题,及时疏导和化解前进中的各种矛盾,从而做到了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决策者设身处地去谋划,操作者将心比心去实施,在不断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同时,也为上海市民创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如今,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83元,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2平方米,针对困难家庭的廉租住房制度试点也在全市铺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超过98%;全市有近百万从国有企业下岗分流的职工,经过培训和学习,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在高起点上跨越式发展
现代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城市只有在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崛起。上海发展之路,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跨越。今天的上海,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从当年传统老化的工商业城市,脱胎换骨为辐射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
这一切,都离不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瞻远瞩。离不开党的十四大报告为上海发展确定的战略定位:“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这十年,上海人民就是紧紧围绕着中央对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准确定位,循序渐进,真抓实干。每个阶段,每个时期,上海市委都坚持“开创性、操作性、坚韧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放眼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另一方面总揽上海改革的进程动态,不断地在调整中谋发展,又在发展中作调整。一个个束缚发展的难关被攻克,一个个阶段性目标被实现,一个个前所未有的辉煌被创造。
浦东的开发开放,就是上海在高起点上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写照。从1992年开始,上海掀起了浦东开发开放的热潮,高标准的规划迅速到位、高水平的建设迅速展开,十大基础建设工程提前两年完成,第二轮“十大工程”又催人奋进。不到5年时间,浦东建设就完成了从基础性开发到功能性开发的跨越,一个现代化设施完备的新城崛起在黄浦江的东侧,与浦西的上海城交相辉映。浦东开发开放10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海内外许多金融机构和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最钟情的一片热土。
这样的大跨越,在上海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变中也可见一斑。数十年来,上海经济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推动,经济运行相对封闭。环顾国际国内,以工业为主体的生产中心城市不可能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因此,上海大胆地把几十年一贯制的“二、三、一”产业发展序列,调整为“三、二、一”,并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全面推进。一大批传统企业被关停并转,一大批新兴企业蓬勃发展。十年磨剑,上海经济终于从“调整中发展”转变为“发展中调整”,传统工业实现了“凤凰涅”,新的支柱产业成为推进上海发展最活跃的力量,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使上海经济运行的抗波动能力空前增强。
一次次高起点的跨越,使上海终于圆梦新世纪―――城市空间布局以大都市圈为起点,实现了从局限性的行政区域向建设大都市圈的跨越式转变;城市功能的重塑以大流通、大服务为起点,实现了从单一性生产功能向综合性服务功能的跨越式转变;证券、外汇、保险、拆借四大金融市场和金属、煤炭、航运等八大国家级物资交易中心相继落户上海,1000多个区域性和地方性市场应运而生,一个几乎覆盖所有生产要素和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市场框架体系基本成型。上海,终于从计划经济的模范执行区,一跃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区。
站在20世纪后十年上海大发展的新起点上,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和全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纵深推进,上海市委和全市人民思路更加清晰,头脑更加冷静。在运筹谋划上海新一轮发展时,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们思考得更深、眼光更宽、要求更高了。“发展是硬道理”,在上海被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加快提升上海的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上海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力争在21世纪的头十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曲更加动人的新时代发展主旋律,正在上海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