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多媒体进入课堂、网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制作网页及电脑小报……这在上海中小学已不是稀罕事。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代替粉笔、黑板、教棒,成为上海中小学课堂教育的新手段、基础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高平台。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科技必修课”的目标。
记者日前获悉,上海市政府决定把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作为重点工程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上海基础教育的改革架构在信息化平台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上海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在上海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逐年提高配备标准,2002年所有中小学配备一个与互联网相连接的电子阅览室,2005年学校学生与拥有计算机的比例将达到小学15:1、初中10:1、高中8:1,同时初步实现“管理通”、“资源通”、“教学通”,完善中小学学籍电子化管理,逐年推广初中、高中招生的网络化工作。
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从1998年到2001年,市教委两次共出资2.5亿专项经费,为上海小学和初中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了信息科技教师全员培训,为普及中小学信息科技必修课提供了切实保障。根据“建网、建库、建队伍”的要求,建成了覆盖19个区县、所有市重点中学和寄宿制高中的中小学教育信息专网;近200所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络系统,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教育网站;启动了中小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工程,并已纳入上海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走向课堂、改革基于信息环境下的教与学,成为上海中小学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闸北区教育局创建了“创新网站”,使课堂研究性学习得到了延伸。向明中学专门建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让学生进行网上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并在课余时间开放供学生上网浏览、获取信息。彭浦新村第一小学承担的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网络伙伴学习的研究》,提出并探索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有情感的学习工具,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活动。该校由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信息漫游厅构成的校园网上活动风景线引人注目,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起步,成为教育教学新的增长点。闸北、黄浦两个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形成了实验学校的群体,造就了一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开发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软件,形成了若干新型教学模式。育才、位育、北郊高级中学和闵行二中在这方面的探索富有成果。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从信息科技课程中的整合、其它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学科之间的整合、学科内的整合等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整合,并在教学中取得了突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