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春节将至,申城沐浴在浓浓的喜庆氛围中。淞四小区保洁员沈协华一早就将整个小区的垃圾桶都清洗了一遍。他曾是申城特困群体中的一员,自从参加公益性劳动组织,不但生活有了保障,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实现。目前,全市有近10万特困人员像沈协华一样在公益性劳动组织中重新就业,他们和全市人民一样憧憬着来年的好生活。
如何让特困人员摆脱生活困境?市劳动保障部门的思路是:与其直接救济,不如建立公益性劳动组织,让特困人员在为社会服务中实现保护性就业。3年多来,全市公益性劳动组织迅速发展到200多家,97686名失业人员获得了岗位,其中80720名特困人员每月享受政府给予的岗位补贴。
就业特困人员大多是就业技能差、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或身体孱弱的下岗失业人员,各区县、街道承担起为他们开发保安、保洁、保绿、保养等公益劳动岗位的重任。这些岗位扎根社区,既顺应社区建设的需要,又适合特困人员的特点。在社会各方的关心下,公益性劳动组织日渐成熟,一些组织在服务社区的同时还走出小区,到市场上承包马路保洁、内外环线种绿护绿等公益性工程,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
在公益性劳动组织重新就业的特困人员对于来之不易的岗位都特别珍惜。张明强1997年从松江某航运公司下岗,始终没能找到新工作。1998年妻子因病过世,孩子仍在读书,家庭经济陷入了绝境。1999年松江公益劳动服务总社成立,他获得了一个从事河道保洁工作的岗位,一干就是3年。快过年了,张明强特别高兴,他告诉记者:“公益性劳动的收入尽管不高,但省着点花也够了,等明年孩子大学毕业了,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社区保安甘立群在夜巡中拾到一只皮包,里面有1万多元现金、数张信用卡和身份证,他将皮包“完璧归赵”并谢绝了失主10%的“感谢金”,成为一段拾金不昧的佳话。今年年初,甘立群所在的公益性组织被评为普陀区先进,他也满面春风:“在社区上班,收入不高但省下了路费和时间,又能照顾家庭。政府还为我们投保了医疗、养老、失业综合保险。只要好好干,就有奔头。”
春节前夕,市劳动保障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特困排摸调查,查实还有20159名特困失业人员。据悉,今年将实施“就业双向承诺”:劳动保障部门承诺安排其力所能及的就业岗位,就业特困人员承诺服从安排。申城特困人员告别救济、全部上岗,将是不远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