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系统扶贫帮困:手牵手创造新天地
“请相信我,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来报答社会这个大家庭。”不久前,在上海纺织工会送温暖会议上,上海安达棉纺厂已故职工戚建华的儿子杨俊向全场深深地鞠了一躬。
杨俊的母亲戚建华原来是上棉十厂的职工,在纺织行业重组中进入安达棉纺厂。当安达厂的工会干部得知她患有血癌后,没有把她当作“负担”,而是作为重点帮困对象。这些年来,杨俊一家受到了上海安达棉纺厂和上海纺织工会无微不至的关怀,纺织工会还向杨俊发放了帮困助学金,给了杨俊战胜困难的勇气。在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在整个上海工业系统,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
从慰问到牵手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工业系统进行了产业结构大调整,百万产业工人下岗分流,几十万工人重新上岗就业,为上海工业新高地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上海工业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迈入高速发展轨道的今天,上海工业系统的各级领导没有忘记为上海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困难职工。
年终岁末,市工业党委书记吴明、市经委主任唐登杰等工业系统领导带领有关控股公司、集团公司领导,共分15路走访特困职工家庭,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春节前,全市工业系统共落实帮困资金1300万元,慰问困难职工6.5万人。
上海纺织、上海轻工、上海仪电等大集团,近年来都开展了领导干部结对帮困活动,党政工主要领导干部与企业内最困难的职工家庭“一对一”结对子。逢年过节,这些企业的领导干部都自己掏钱买好慰问品走访帮困对象。平时,与帮困对象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日前,纺织控股党委决定,今年对300名特困职工实施全年不少于1200元的帮困。
从“一日捐”到“全年帮”
新春伊始,在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举行的“捐一日工资,献一份爱心”活动中,电气集团、机电工会等70多家单位共捐赠了270万元;在上海纺织控股举行的“2002年爱心大传递‘一日捐’送温暖大会”上,募集到爱心捐款69.53万元,其中党员个人捐款18.6万元。
其实,在上海工业系统,“一日捐”活动只是帮困活动的一朵浪花;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各工业大集团已经实现了帮困工作网络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让困难群体在平常的365天里,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上海电气集团已经形成了产业工会、直属单位工会、基层企业工会、车间分会和基层班组5级帮困送温暖网络。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已经建立了企业、子分公司、控股公司三级帮困网络,同时建立以基层工会为主体、行政支持、职工自愿参加、资金多方筹措为原则的企业互助储金会,对遇到困难的职工家庭给予经济上的补助。从救助到脱贫
自1995年以来,上海纺织经各级组织帮困的职工累计达30.612万人次,帮困金额达7829.19万元,基本覆盖到了本系统所有困难职工。爱心帮困活动为44万纺织员工“大转移”创造了平和的内部环境,为纺织第二次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上海工业系统的帮困工作,已经不限于送温暖,而是向送信息、送技能、送新的就业观念方向拓展。上海电气集团帮困送温暖工作已经发展为帮困救助、保险互助、促进就业解困这三大体系。机电工会创建了上海市劳动保障局批准的第一家工会职介所,成立7年来,坚持每年职介下岗职工2000多人次,使1000多名下岗人员重新走上了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