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申城志愿者倾心帮助11万困难人群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976

   
2月8日上午,拿着静安寺社区居民和机关工作人员为其募集的帮困金,身患癌症的退休劳模程居鸿感动万分:“感谢社会各方的帮助,让我能安安心心过年。”春节前夕,申城大街小巷,到处洋溢浓浓温情:社会各界和社区居民将一份关怀、一份呵护送到困难群众心间,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人间真情和生活温馨。
  为了让困难群众过一个欢乐年,市总工会、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和市慈善基金会、老年基金会等慈善组织积极行动,与政府一起担当起扶贫帮困的责任。市总工会发动各企事业和机关职工,“捐一天工资、献一份爱心”,筹措100万元,启动了春节送温暖活动;各级工会干部走街串户“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2月2日,市总工会举办的大型劳务洽谈会让困难群众备感欣慰,一天就有近7000名大龄、特困失业人员找到了新岗位,许多人高兴地说:今年过年,心定了!
  春节前的申城,激荡着“蓝天下的至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主演”的传统节目―――新年慈善系列活动中,企业、个人纷纷解囊捐赠,共募集资金4900万元。连日来,市慈善基金会又“马不停蹄”,走进万户困难群众家中,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并在崇明、横沙等地开设流动的“慈善超市”,向近千户贫困农民赠送价值200元的年货和冬令用品。
  在社区、在企事业单位,居民们、职工们真情互助,一个个情感故事折射出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愚园路居民倪文君,父母离异,与她一起生活的母亲也因病去世,文君成为孤儿。弄内12户居民“挺身而出”,每户每年拿出100元,集体助养小文君;小区内其他居民也加入助养行列,你家出500元,他家出500元,扩大助养金的“盘子”。农工商出租车汽车公司的司机们与残疾青年钟鸣是帮困对子,春节前,热心的驾驶员们又将为钟鸣送上1000元和过春节的日常用品。在爱的阳光普照下,越来越多的人把“慈善助人”视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将尊老爱幼、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悦己等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上海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扬光大。年过半百的残疾人邵福临,长期依靠社会救助维持生计。困境中,邵福临不忘助人,常常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资金,捐赠慈善事业。日前,他全家又向慈善基金会捐款。他说,得到社会帮助的人更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道理。交大学生董燕幼年丧父,初三那年母亲又离开了人世。在社会的帮助下,董燕得以继续学业。求学的路上,董燕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前不久,她得知一位下岗工人的孩子请不起家教,就主动当起了义务家庭老师,“只要我的努力,能对他人有一点一滴的帮助,我就满足了。”  
   
独居老人吴秀英患有心脏病和白内障,是社区志愿者王忠源、周晚霞夫妇一次次用手推车送她急诊,又帮助她治愈了白内障。“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遍布全市的百万志愿者,将援助之手伸向困难人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13.6万多特困对象,已有11.4万多人得到志愿者的结对帮助。  
   
社区志愿者日常帮困,为困难人群雪中送炭。外来媳朱玲妹丈夫去世,婆婆病重,面临困境走投无路时,社区志愿者向她伸出援手。在由志愿者组成的择业学校,她获得了多张培训证书。各社区将志愿者帮困落实到小区、楼组、家庭,给困难人群实实在在的帮助。外滩社区,135家社区单位的志愿者与社区139户贫困家庭结对帮困;五里桥社区志愿者开展“百家帮百家”家庭志愿者结对帮困活动,1600多户家庭与困难家庭结对,使309名特困老人、396名特困残疾人、722名特困学生以及百名突发性困难人员,得到了志愿者经常性的关心帮助。江浦街道以党员互助会、楼组结对、家庭结对等形式,使1000多户特困户、残疾人家庭、孤寡独居老人、双下岗职工家庭得到帮助。  志愿者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因事而宜,不断拓展帮困领域。董家渡街道建立了覆盖全社区的志愿者援助网络,通过社区单位、在职党员、社区志愿者捐款,筹建了社区、居民区两级帮困基金。潍坊社区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天目西路社区发挥志愿者人才优势积极“助业”,开办择业培训班。去年,有46位下岗并家庭困难人员走上再就业岗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