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区素质教育探索有成果
21世纪的上海,一个传统的话题――“因材施教”,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赋于了新鲜而又实在的内容。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着力于打破陈旧的模式,创新求变,与时俱进。
在个性化教育的路途上,卢湾区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全方位的个性化教育。
德育:告别说教
中学生可否与异性约会?这么敏感的话题,政治老师竟然这样处理:让学生分别扮演“子女”和“父母”,坐在一起拉家常。“子女”说说自己的愿望和感受,“父母”讲述自己的担心和责任,有提问,有回答,有争论,但都是推心置腹的心里话。到最后,“子女”和“父母”达成了共识:异性不是一概不能单独见面,看是什么性质的,而且在时间地点上也要合适,把好“度”。家长要信任子女,子女要理解父母的担心。
德育,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有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果仅停留于概念上,学生易背难做。只有把它化为学生自己的探索,才能深植于心,化为行动。
卢湾区内有一大批革命遗迹,一大会址、周公馆、中山故居、团中央旧址等,构成了丰富的社会德育资源。向明中学承担中共一大会址义务讲解任务,至今讲解员已换了好几届,解说词也几易其稿。此基础上,学生们开展了“寻找红色的根”系列活动,远赴井冈山追寻革命传统。十二中学是茅丽英烈士的母校。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学习英烈的教育,编写出版了《茅丽英》一书。炎培高级中学学生组成了公交146路志愿者服务队,上车开展为民服务。更多的学校则组织学生到社区里委挂职锻炼、到敬老院开展敬老服务,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
研究型课程:激发主动
“研究型课程”,一个教育改革的新名词。研究型课程是什么?是做做课题、写写论文?研究型课程的目的是什么?是出“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卢湾区中小学校认为,中小学生开展研究型课程,应重过程甚于结果,将“研究型课程”落实到“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上来。具体说来,就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实践,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老师带领下,永明中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了“黄浦江、苏州河、外滩、浦东-陆家嘴”国情教育社会考察;比乐中学学生则成了卢湾区环卫局的“小军师”,完成了《垃圾资源利用》的调研工作。在向明中学,上了“自创性课题研究课”后,学生们提出了3000多个问题,形成了29个课题小组,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成为自觉要求。
小学生们也毫不示弱,纷纷开展小探究活动。马路上的助动车尾气严重污染了校门周边的空气,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写出了颇具说服力的研究报告,得到了徐匡迪市长的重视,有关部门还专门来到学校,召开现场会;二中心小学让学生自由选择课题,连一年级小同学也开展了《蚂蚁会游泳吗?》的探究活动。
体育:淬炼意志
上海的“篮球之乡”在哪里?卢湾区。被誉为“游泳冠军的母校”是哪所小学?长乐路第三小学。“乒乓运动的摇篮”又是哪里?巨鹿路第一小学……虽然卢湾区位于中心城区,面积小,人口少,挑选选手的余地小。然而,长期以来,卢湾区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除一批市级传统体育学校,卢湾区还有20多所区级体育传统学校,并形成了各自的体育特色,如丽园三小学的田径、海华小学的足球、一中心小学、师专附小的艺术体操等。不仅竞技类选手人才辈出,学生在种类多样的体育活动中,培养了兴趣,也磨练了意志。
刚刚踏入卢湾区辅读学校时,姜伟斌由于弱智,对周围环境反映迟钝。为训练他的反映能力和协调能力,老师让姜伟斌练起了乒乓球。一个推球的动作,他学了整整两年。去年,他参加亚太地区特殊奥林匹克乒乓球比赛,赛前的两个星期,每天训练三次,每次三小时,肩膀韧带拉伤了,他悄悄买了膏药,坚持训练。在特奥运动会上,姜伟斌终于取得了一金一银的好成绩,实现了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