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学者解读浦江规划
“金线”规划在上海黄浦江两岸拉开世纪大幕,1月15日记者采访了本市有关专家学者。在为市民解读浦江规划的过程中,他们认为,这项世纪工程将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脉延续和城市规划今后的发展方向,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力。
借力提升经济品质
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王泠一认为,今后10年,上海完全有可能借助黄浦江综合开发之力,实现上海改善经济品质、提升城市品位的总目标。它的积极作用将表现在:上海服务业及第三产业的对外合作有了一个明确的导向。规划方案的征集本身,就是上海经济和国际顶尖规划行业的高水平对话,以后随着综合开发项目的逐步启动,上海的咨询、评估、律师、审计、会计、设计、金融等通常国际大都市所聚集的行业都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上海利用外资的渠道将更加丰富。黄浦江综合开发项目将使在沪投资者得以追求更高的附加值,据了解,包括摩根斯坦利在内的国际投资公司近来异常兴奋,都急于在帮助上海筹措资金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增值目标,境外上市、海外债券、银团组合贷款、BOT等间接引资渠道必将在黄浦江开发项目中得到强有力拓展。
城区的综合性开发将发挥出整体效应。综合开发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以贸易、旅游、生态等新经济形态来改造工业和农业在该区域过重的格局,将有利于整个沿江经济带的功能分工。
“抢救性”保护黄浦江历史文脉
从宋末建镇,1553年筑城,鸦片战争后租界发展,到现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上海的黄浦江两岸形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脉络。回顾黄浦江历史,原上海市规划管理局副总工程师赵天佐透露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信息:我初初看了一下,从杨浦大桥到南浦大桥的黄浦江沿岸,大约有100多处历史性建筑,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目前尚未列入法定保护对象行列,比如建于1909年的小南门警钟楼、唐山路的澄衷学堂等。作为长期重视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和研究的人,我非常希望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在下一步进展过程中,能够十分重视上海固有地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城市发展脉络的大格局应该尽可能保存,同时,黄浦江两岸每个发展时期重要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特别是标志性的建筑物,应予以保留,比如小东门地区、新开河地区原租界与老城厢的衔接地带,杨浦一带早期的民族工业,国棉十七厂、蜜蜂绒线厂、杨树浦煤气厂、自来水厂的部分有特色的办公楼和车间等。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在保留建筑物时,必须注意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
赵天佐表示,当前最要紧的是做好对黄浦江两岸历史建筑的抢救性调查。对启动开发的敏感地区的历史建筑,尽快通过立法加以保护,并纳入地区详细规划之中。
加强控制不留遗憾
大部分尚处于“概念”阶段的黄浦江两岸开发规划方案,正面临着进一步深化的程序。对于规划的纵向发展,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员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何善权提醒说,在黄浦江中间段被“炒”得非常热的时候,必须对两端加以控制。在黄浦江通过中心城的范围内,卢浦大桥与徐浦大桥之间,复兴岛与吴淞口之间,是今后城市建设的“动态”空间,有一定的土地资源,一定要尽快控制建设开发,防止留下后遗症。我们曾有过教训,在旧城改造时,忽视了城乡结合部的控制,造成一些地区缺乏规划,非常乱。
描绘未来,他认为黄浦江应体现6大功能:中心城的南北核心景观轴、都市生态功能带、滨江休闲旅游区、城市历史展示廊、临水现代居住园、国际商务研发中心。目前,除中间段外,沿岸其它一些地区的使用功能也要进一步调整,如徐汇区黄浦江段“坐北朝南”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居住区开发,但环境有待改善,徐浦大桥至闵行黄浦江段要进一步开发,应着重改善吴泾工业区等处的污染。
为了不留遗憾,规划出台后,实施体制问题至关重要,应组成多方专家组进行慎重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