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初建全国首个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928

   
风口浪尖安插“监测哨”,陆海空布下“预警网”。记者获悉,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已经在沪初步建成,上海由此成为全国示范区。
   
作为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该监测网动用了包括空中卫星、海面浮标、海上平台、海洋站、雷达阵、水下监测仪器等各种尖端技术,投资超过5000万元,覆盖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濒临海域。这些数字化“哨兵”能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信息处理,一旦有台风、风暴潮等扑向上海,其短时预报精度较原先大为提高。
   
―――在空中,气象卫星眼观六路。当风云、诺瓦等4颗中外“千里眼”途经申城上空时,会把云图直接送至上海海洋预报中心,交计算机分析处理。
   
―――在陆上,位于朱家尖、松兰村的2个中程高频地波雷达遥相呼应,能对海面流场、风场及浪场进行探测,覆盖了约3万平方公里的扇形海域。此外,分布于佘山、大戢山、朱家尖、小洋山等地的11个海岸海洋站形成合力,连起一条蔚蓝色的警戒线。
   
―――在海上,东海石油平台基装上了自动监测装备,在采油的同时不忘“观海测浪”。飘在海面上的大型浮标看起来像个胖乎乎的钢球,它“肚子”里有价值不菲的仪器,通过发射天线把采集到的数据传回预报中心。测报船舶则不断逡巡于海面,如同一个流动“岗哨”。
   
―――在水下,重达800公斤的海床基稳稳卧在海底,它的任务是观测潮位、波浪、海流、剖面泥沙等,并进行海水采样。在电池支持下,海床基可连续工作30天以上。
   
“东海是我国海洋灾害的多发区,全国近60%的海洋灾害发生在这里。东海沿岸经济发达,海洋灾害会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国家海洋局专家表示,该立体监测网建成后,将通过互联网等向市政府、公众及时发布海洋自然灾害,以及赤潮、石油污染等人为灾害信息,以此大大提升上海及周边沿海地区的预防和应变能力。“我们的目标,就是确保上海成为一个‘安全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