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劳动保障与时俱进应对新挑战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942

   
中国入世的第一年,上海劳动保障系统迎来诸多挑战:新的产业链为扩大就业带来几多机遇?社会保障体制如何适应就业多样化的新形势?怎样拓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的新局面?……紧锣密鼓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经过调研,展示了今年就业援助的主题:失业预警将迅速反应,社会保障覆盖城乡。
  2001年,上海针对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对症下药”:对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就业困难群体,启动社会化运作的“4050”工程,一年创造岗位达到3万;顺应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推出弹性工作制,把小时工也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就业和保障的服务重心不断下移,目前已完成三级网络构架,市民不出社区就能办完各种就业和保障手续……
  这些工作虽然都处于全国领跑位置,但在新挑战面前,上海能否一如既往勇立潮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围绕新经济、新产业发展与劳动力素质、能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新的就业压力,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险支撑能力等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和规划,打响了新一轮攻坚战。
  针对特困群体的就业难,今年净增10万岗位计划把主题定位在“就业援助”上。据了解,“4050”工程作为解决一般困难群体就业的载体仍继续实施,重点聚焦特困群体。“就业双向承诺”是援助行动的着力之处:即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由社区就业保障部门承诺安排就业,特困人员则承诺服从安排,从而确保解决特困人员的就业困难。
  在援助特困群体之外,本市还将推出“见习补贴制度”援助青年失业人员,参加培训的青年失业人员将获得进入企业见习半年的机会,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以丰富其个人工作经历,提升岗位竞争能力。
  劳动保障部门在调研中发现,了解真实的失业状况是将援助行动落到实处的基础工程。为此,今年一个失业预警机制有望建立起来。其中首要的一条是重新界定就业、失业的各种状态,突破过去单一以是否建立劳动关系为就业和失业的判定依据,代之以是否从事实际有收入的劳动为主要指标。同时,要进行失业抽样调查统计、建立失业状况观察点等,以获取科学的失业信息源。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一个跨越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其目标是“覆盖面广一点,保障网密一点,支撑力牢一点,保障水平适当低一点”。
  据劳动部门解释,保障水平必须循序渐进,过高过快将影响城市发展的后劲。可以预计:今后无论是城镇职工还是农民,无论他人雇佣还是自我雇佣,人人都将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就业市场将更富弹性、用人单位将有更多选择,劳动者也将更能适应多样化的就业形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