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上海各项产业赢得赞誉
风风火火又一年。当龙华古寺的钟声再度响起,我们蓦然回首,过去的2001年竟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当美日欧经济首次出现同步下滑,崛起的中国经济开始引起世界的关注。而作为这个东方大国的经济龙头,2001年的上海更是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轻轻点击一年中各大产业的关键词,沉甸甸的收获让我们喜上眉梢。从房地产、汽车到日用百货,消费市场的兴旺在改革中获得动力;从金融、电信到利用外资,海纳百川的气魄在开放中提升能级。于是,年终大盘点之际,我们自豪地宣布:上海的GDP已经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高速增长从何而来?层出不穷的新名词就是明证。而展望新年,更多的希望、更多的新名词正悄悄崭露头角。点击关键词,我们为去岁的辉煌喝彩,更为来年的冲刺加油!
上海房市新气象
新房销售有望首次冲破1700万平方米,二手房交易约为1300万平方米,进入租赁市场的住宅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2001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市场供需两旺,“新气象”层出不穷,充分表现出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内外销并轨
2001年8月,上海正式宣布实行内外销商品住房并轨,统一土地供应方式,欢迎全世界居民,在公正、公平的市场条件下,来上海买房!外界认为,这是上海提前应对入世挑战的表现。
取消内外销市场“门坎”后带来的市场效应是显而易见的:8月份以来,外省市和境外人士购买“上海房”逐步升温,来自温州、台湾等地的购房团频繁穿梭在申城各大楼盘之间。第四季度上海新增的境外人士购房套数就达1000余套。而实行一个口子供地后,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也增加了境外人士对“上海房”不断增值的信心。
廉租房制度
当越来越多的上海人通过差价换房、公积金或商业贷款等方式,住进了宽敞的新房后,上海没有遗忘那些住房差、收入低的“双困”家庭。2001年2月,上海率先在长宁、闸北两区实行廉租住房制度试点,对家庭人均月收入280元以下,并接受民政部门救助连续6个月以上;家庭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以下的“双困”
家庭,给予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改善住房。12月,廉租住房制度在全市范围全面推开,这意味着一个面向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建成。目前,全市1081户居民已经搬进了廉租房,就此告别“窝居时代”。
拆迁市场化
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却是十几户家庭的户口所在地!这是发生在上海的真实情景。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十几户家庭都想在这间小屋拆迁时,按“人头”计算补偿面积,并从中分得一杯羹。2001年11月1日起,这一补偿办法发生重大调整:上海房屋拆迁全面推行市场化补偿机制,按被拆除房屋的市场价给予补偿安置,通俗地说,就是变按“人头”补偿为按“面积”补偿。这表明,上海的动拆迁政策将秉着更为公正的原则,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目前,新的补偿办法已经在上海新一轮旧区改造中全面推行。
菜单式装修
2001年末,上海10个新建小区内的3000套住宅在“菜单式装修”后已与住户见面。所谓菜单式装修,是一种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材料菜单、设备菜单及报价,让购房者选定后统一装修的全装修项目。一经推出,出乎意料地好销。预计2002年上海菜单式装修的住宅数量将有10倍的增长。
目前,包括菜单式装修在内的智能化安保技术、远程抄表一卡收费、电脑联网物业管理、光缆进户宽带上网、太阳能利用、分质供水、箱式变压器应用、有机垃圾生化处理、中水回用等十大住宅新技术已经逐步在全市住宅小区内推广。住宅质量全面提升后,“住在上海”将不是一个大话。
融业:开放度
尽管关于金融业开放的最主要WTO双边谈判在2000年以前就已尘埃落定,人们由此也早早构建了各种理性预期,但真正大规模地启动开放进程,2001年无疑是最为“激进”的一年。
政策开放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变量,因为中国的金融变迁大多表现为“从上至下”的松绑过程。2001年,启动松绑程序的第一个案例是发生在2月19日的“B股开闸”。其后就是金融界热火朝天讨论的QFII/QDII,还有各家券商对CDR的研究热衷―――不过直至岁末,所有这些设想还只是设想。尽管如此,有了年末陆续出台的围绕外汇管制由“堵”向“疏”地转变,2001年政策开放度还是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在中国市场潜力的诱惑下,获得进入这块宝地的“入场券”是外资最为欣幸的事。2001年这样的喜事很多,从下半年8家外资保险获得执照,到年底纽约人寿选定海尔共赴盛宴,再到中宏人寿等合资公司获准在更多城市开设分公司。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是“对内开放”,一个典型例子是天安保险获准筹建68家分支机构,从而成为一家全国性公司。此外,风风火火为开放度做出正面贡献的还包括虽为中资、但长期只在国外经营的“洋自家人”的回家故事,主角现在就有太平人寿和中银国际。
开放度的提升还将体现在各家金融机构的股权变化表中,尽管大多数图表的水落石出要留待2002年。第四季度,各种版本的此类信息传播开来,到年底,已既成事实的计有两桩―――IFC持有南京商业银行15%的股权;汇丰银行、上海商业银行和IFC共持有上海银行18%的股权,两个数据分别刷新了此前银行业的最高参股比例。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金融业开放度的变迁在2001年只是奏响了一个序曲,因为绝大多数关于WTO的承诺将按照时间表,最早在2002年次第从纸面文件走向活生生的经济领域。
利用外资:提升质量
2001年,上海迎来外商投资的新一轮高潮。据市外资委预测,全年吸收合同外资在72亿美元以上,创历史最高纪录,比上年增长10%以上;实际到位外资超过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以上。和1992年至1995年第一轮投资高潮不同,新一轮高潮不仅表现为外商投资项目和合同外资金额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外商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国际大企业投资项目有了明显增加。BP、拜耳、微软、先锋、米其林、英特尔、艾默生、飞利浦、雀巢、罗克韦尔、柯达、松下等数十家世界大企业2001年相继落户申城或增资。到目前为止,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79家投资上海。全球最大微电机、微型轴承生产商日本美蓓亚公司在沪子公司―――上海美蓓亚公司2001年增资1.61亿美元,几年后,上海公司产量将和美蓓亚最大生产基地泰国公司并驾齐驱。
重量级的大项目直线上升,2001年1~11月利用外资每个项目平均金额达316万美元。无论是德国拜耳和上海华谊共同投资31亿美元的上海化工区一揽子化工项目,英国BP、中国石化和上海石化投资27亿美元的上海赛科石化公司,还是艾默生电气出资6.5亿美元购并华为公司所属深圳市安圣电气公司全部股权、泰隆公司投资2亿美元的泰隆半导体上海公司,都在上海的石油化工、电气、IT等产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据统计,1~11月,全市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56个,吸收合同外资51.13亿美元,占同期上海吸收合同外资总数的73.41%。
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外资项目大批涌入。IBM、泰隆、美蓓亚、英国宇航、阿灵顿等外商纷纷将技术先进的项目落户浦江两岸。而最能体现外商投资项目质量和水平的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到11月底已增至42家,其中包括通用汽车、联合利华、微软、拜耳等22家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研发中心。
菜篮子:无公害食品
回首2001年,上海“菜篮子”工程建设有了实质性飞跃,从满足型、小康型走向富裕型、优质型。旧瓶装新酒,“无公害食品”成为“菜篮子”的核心内容。
作为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城市之一,上海积极探索实施食用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监管体系,对农产品从生产方式、产地环境、技术规程、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等各个环节都严格监控,从而保障“无公害”农产品真正对人体和环境无毒无害。
经过大半年实践,上海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初见成效:
建立了质量标准体系。上海市着手制定“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的地方标准,起点高于国家标准,到目前为止,已颁布标准的农产品有水产、猪肉、蔬菜、食用菌、水果和稻米6种,牛肉、乳品、禽肉、鸡蛋、食用油和小麦面粉的标准也将陆续出台。
基本建成三级“防护网”。确立市场准入机制,拉起了“主副食品流通安全防范检测网络”,所有的食用农产品都要经过行政监督检测、授权专职机构委托检测和加工经营企业自防检测,才有“资格”进市民的菜篮子。现在,蔬菜、粮油、水产和食盐检测点的市场覆盖面约在60%以上,肉类、豆制品等覆盖面也已达到30%左右。
质量认证体系投入运作。上海已经拥有8个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即爱森牌带皮冷却片猪肉、东泰牌中华鳖、名厨牌罗氏沼虾和天厨牌纯白金针菇、“海丰”牌粳米及“采莱”牌籼米、中稻粳米、晚稻粳米。
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不仅可以为市民提供放心、优质的食品,而且有利于引导农民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效益增加收入,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增强上海的综合竞争力。
汽车业:紧凑型
2001年是中国紧凑型轿车的元年,紧凑型轿车成为广大爱车族和汽车业最关注的热点。
每一款紧凑型轿车新车亮相、下线和上市,都会在汽车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一次汽车展开幕,紧凑型轿车的展台必定观众最多。
“赛欧”在2000年上海工博会首次亮相,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陈虹强调指出这是一款紧凑型轿车。当时,许多人不知道紧凑型轿车为何物。现在,这个新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
紧凑型轿车能够如此牵动人心,主要有三个原因―――经济实用的特性,迎合了购车族的需求。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轿车消费的政策出台,轿车进家庭的势头更猛。但由于轿车不是一般的消费品,普通家庭买车,既要考虑外观造型和动力性、舒适性,又要考虑安全性,还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并非越便宜越好,更不是越贵越好。10万元紧凑型赛欧的推出,为“轿车进家庭”、特别是大城市购车族提供了近阶段可以接受的理想选择,因此一亮相就深受市场追捧,至今已销售3万辆。
新车型不断上市,摆脱了长期来只有“老三车”可买的尴尬。不同的家庭对轿车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汽车厂商普遍加强新车开发。随着夏利2000、赛欧、赛欧休闲、POLO、派力奥等纷纷问世,国内紧凑型轿车市场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
性价比提高,对购车族吸引力越来越强。2000年赛欧下线时,最大的卖点是ABS和安全气囊,1万多名购车族宁可预付款、等半年。2001年,ABS、安全气囊已成各种品牌紧凑型轿车的基本配置,上个月刚刚亮相的POLO还配置HBA液压辅助制动系统,它的“小身体、大肚量”
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派力奥不甘落后,增配无烟气囊、侧防撞杆和防火系统,把紧凑型轿车的安全性能推到新高度,价格只有10万元左右。电信行业新概念盘点2001年电信业,新名词不胜枚举:宽带、2.5G、移动数据业务、无线局域网、统一信息服务(用固定电话能“听”电子邮件、用寻呼机能接收短消息等)、固定电话短消息、TD-SCDMA和WCDMA(移动通信3G技术)……令广大用户目不暇接,这些新技术揭示了技术是电信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一方面催促国内的电信制造业尽快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洋巨头一搏;另一方面又告诉运营商,一个好的技术必须配以好的服务,方能赢得用户。
宽带
宽带跑马圈地热,宽带用户反应冷。上海“有线通”已经完成了100万户家庭的双向改造,但用户仅2万户;电信ADSL广告做得震天响,但是目前用户不到4万,加上电信其他宽带入户方式,不过就8.9万户。长城宽带从农村包围城市,先在边缘小区圈地,但即便打出了最低的500元的初装费、100元的包月费,全市也仅有1万名用户响应。宽带热装冷用的背后一是内容,二是资费,明年内容“瓶颈”不突破,资费不进一步百姓化,宽带还是看上去很美。
2.5G
GPRS冷,CDMA1X热。中国移动的2.5代技术―――GPRS上市,20多kbps的浏览速率、占用语音信令通道,多少有些让试商用户们感到GPRS的先天不足。与此同时,中国联通力推的2.5代技术CDMA1X,虽然要在明年初CDMA正式放号后的半年才有可能登陆,但CDMA1X试验网150kbps的速率的确令人神往。最终谁能胜出,令人注目。
移动数据业务
WAP冷,短消息热。谁也没想到,曾经被捧上天的WAP没有挑起移动数据业务的大梁,2001年这一舞台上赫然写着一个不起眼的名字:短消息。百亿元的业务量不仅给移动数据业务一片光明,也给寒冬中的ICP、ISP们一剂强心针,在众多网站的财务报表中,短消息占据了重要位置。短消息产业链中,无论是“移动梦网”,还是“联通在信”,都是一个运营商与内容/应用服务提供者的“双赢”平台―――运营商收费后再与内容/应用服务提供者利润分成。短消息的胜利,是合作的胜利。
零售业新名词
新业态出现,全国战略启动,商业布局大调整……回顾2001年诞生的新名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上海零售商业的未来。
“社区商业”来了。在未来的五年中,上海的商业布局将面临一次大的调整,从以“四街四城”为代表的市中心商业向“社区商业”转移,具体来说包括区级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和新兴城镇商业等三大类型。您只要走出家门,就可以见到一种集购物、餐饮、娱乐乃至美容美发等多种服务业的综合性商业区域,足以满足日常各种消费需求。这个由政府发起推动的变革已经引起众多房产开发商和中外商业巨头的注目。一场新的商战由此将拉开序幕。
“全国战略”旺了。决战在全国。在2001年,中外零售企业之间的争夺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城市。日渐壮大的沪上军团率先放眼全国,加快构筑跨地区网络,“全国战略”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联华、华联、农工商……一个接着一个的大卖场沿着高速公路走向江苏、浙江等邻近省份;华联超市进军北京,好美家挥师羊城,在中国的另外两个商业中心,也有了上海大型商业企业的身影;小巧玲珑的便利店更是活跃,联华便利的门店甚至开到了祖国版图的另一端―――新疆。与此同时,跨国零售巨头们也没闲着。短短一年间,沃尔玛又取得了在数个城市开店的许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家乐福也显露出扩张的迹象;同样是在这一年,肯德基在中国门店数已经突破500家。而面对中国零售业即将开放的现实,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全国战略,2001年只是一个开始。
“新业态”起步了。每年,总会有一个个新型业态登陆上海,2001年也不例外。首先是以品牌商品常年低价为特征的折扣店,联华透露将在3年内发展500家。这种重量级业态的光临,将对现有业态格局造成冲击,无论是传统的百货,还是新兴的超市,都将面临一次新的变革。比较新鲜的业态概念还有从传统百货中脱胎换骨的连锁百货。到2001年底,华联连锁百货已经拥有了三家门店。东方商厦也明确提出未来的连锁计划。农工商在拓展外地连锁门店时,还打出了“百货超市”的新旗号。这些富有创见的新业态,同样令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