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社会救助工作成绩显然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913

    新年将至,申城沐浴在浓浓的迎佳节喜庆氛围中。
   
连日来,本市一些困难群众纷纷收到节日“贺礼”―――“社会救助安全网”,为他们送来党和政府的关怀,送来社会的温馨和真情。
   
从90年代开始,在市委领导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当起“织网人”,密密编织“安全网”,为困难群众遮风挡雨、救急解难。如今,这张“安全网”已基本覆盖到本市所有困难群众,31万困难群众得到政府救济,100多万人(次)得到社会帮助。
   
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坚持整体推进
   
为了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市委、市政府强势推动,积极构建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安全网”每一次扩容,都围绕着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1993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出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政府救济从6500名孤老残幼对象向全社会困难人群扩展。
   
1996年至1998年,国有企业打响改革“攻坚战”,大规模现代化城市改造“大戏”频频。围绕大局,本市连续三年将社会救助列入市政府实事。两年前,本市又全面调整并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低收入家庭救济标准统一为每月280元;将原来由企事业负担的职工家属最低生活保障金调整为由政府负担,保证了企事业单位轻装上阵“改革”。
   
“社会救助安全网”在为困难群众“输血”的同时,还与“再就业工程”整体推进,建立“造血”机制,促进救助对象自助自立。
   
各级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困难人员就业,各社区积极建立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为困难群众创造再就业岗位。
   
“九五”期间,本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于是,“社会救助安全网”又向农村困难群众“张开”,将“低保”、“实物补助”等辐射到农村贫困户。
   
今年医保制度改革后,本市又推出了与之相配套的大病重病医疗救济制度,对患尿毒症、精神病、恶性肿瘤等大病重病的低收入家庭成员,给予每年最高额为5000元的医疗救济,现已有2.5万名市民得益。
   
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不断创新
   
在身体差、无劳动能力的特困人群享受政府最基本生活救济的同时,政府还创造性地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动员社会团体和居民充当“织网人”,共同编织“社会救助安全网”,为困难群众送温暖。市总工会通过各级工会组织,与全市1万多名困难职工家庭“结对帮困”,给予定额资助,帮助就业脱贫,仅今年就有4000多户家庭走出困境。各级工会组织还建立了多层次的帮困基金和互助互济基金组织,帮助职工抵御风险。今年就有30.8万名困难职工获得帮困款6200万余元、帮困物资106万元。
   
本市先后成立的市慈善基金会、市社会帮困基金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市教委高校帮困基金等公益性社会团体,积极拓展捐赠渠道,做大“社会救助”的“资金大盘”,今年帮助困难人群的资金就达1亿多元。“为社会留一份爱心,为自己留一份放心”。医保出台后,市总工会在全市职工中倡导建立“个人花钱保太平,工会聚小钱办大事”的大互助格局。如今,“在职职工特种重病医疗互助保障”、“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退休人员住院医疗互助保障”三大保障计划,又为患病困难职工添筑了一道安全防线。夯实社会救助基础,坚持重心下移
   
“社会救助安全网”如何覆盖到所有困难人群?与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区管理体制同步,本市将社会救助的重心下移到社区,在全国首创“一口上下”运作机制,保证社会救助运行顺畅有效,进一步密切党群联系。目前,全市有264个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遍及所有社区。居委会也有兼职社会救助协理员,联系千家万户。在社区这个“大平台”上,社会各方的救助信息资源得到了整合,切实做到了困难对象都通过街道、乡镇社会救助事务所,“一个口子”申请救助;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的所有款物,都通过这个“口子”向下发放;社会救助所工作人员、居委会社会救助协理员,工作更加深入,使信息闭塞、行动不便的困难居民都能及时得到救助,尽量避免救助对象的重复或遗漏。为了让低收入人群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随着市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本市的“社会救助安全网”不断扩大救助范围、丰富救助内容,8年来城镇低保标准年平均增长17%,农村低保标准年平均增长23%。实践证明:上海社会救助帮困工作是体现党和政府根本宗旨的“民心工程”,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并为新世纪本市救助帮困工作的新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