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2001年上海发展日新月异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2026


   
在即将过去的2001年,许多东西在上海消逝了,许多东西又在这个城市里新生了。而这一个个消逝的和新生的,又分明是上海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缩影。
   
曾在上海人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传呼电话站终于要关门了。上海电信公司今年开始拆除传呼电话站,目前已经拆除了1000多家,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传呼电话站几乎伴随了上海市民半个世纪的生活,如今上海住宅电话普及率达到97%以上,传呼电话站功成身退。
   
曾经是“摇钱树”的录像放映业,今年从上海人的文化生活中消失了。1984年,录像业最早在上海兴起,1991年上海录像厅的观众人次达到4000多万。随着影碟机进入家庭,如今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关闭录像放映业的城市。录像业的盛极而衰,反映了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的变迁。
   
今年6月30日,随着推土机的轰鸣,上海市区最后一家马路菜场――热华马路菜场消失了。上海马路菜场从1850年形成九亩地菜场算起,已有150年历史。到1990年,上海共有286家马路菜场,4万多个摊位,占据马路面积37万多平方米,使200多条马路交通受阻。随着上海的发展,马路菜场这种经营业态与国际化大都市格格不入。为了让马路菜场入室,上海整整用了13年时间,花了10多亿元。
   
自1990年7月1日开始发行的上海煤气债券今年“退休”了。上海市民新装煤气再也不必买1000元煤气债券了。11年来上海煤气债券共筹集了20多亿元资金,使上海煤气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今年7月1日,实行了20年的电话初装费也被取消了。我国第1部电话1882年诞生在上海,但直到1979年,上海才只有几百部私人电话。通过采用初装费等办法来筹集建设资金,上海基本普及了家庭电话,取消初装费已经水到渠成。
   
同样在上海地区使用近20年的“特许通行证”、“临时停车证”也从今年7月起停止使用。短短几个月间,上海共回收了“两证”1000多张。1982年,上海根据上海道路交通拥阻严重、停车困难的实际情况,给一部分公务车发放了“两证”,提供行车和停车方便。随着上海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两证”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日见突出,市民对此反映强烈。今年7月23日,上海市公安局规定即日起取消“两证”。
   
许多熟悉的东西消失了,许多新鲜的事物又在2001年来到了上海人面前。
   
“听证会”便是这样一个新名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第一次采用听证会的形式,邀请社会各界就《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修改建议稿)》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论证,使这一法规制定得更加公正、公平、合理。今年8月1日国家计委发布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后,上海物价局也就自来水调价举行了首次价格决策听证会。
   
今年以来,上海市民切身体会到,法律法规离老百姓越来越近了。上海手机用户目前发展到500万,但1700多座手机基站却让一些怕手机辐射的市民担惊受怕。今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施行《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对手机基站设置、特别是手机辐射进行了法律规范。今年11月1日起,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道路架空线管理的政府规章《上海市城市道路架空线管理办法》正式开始施行,上海城区长达1.3万公里、密如蛛网的架空线将在5年内得到彻底整治,内环线内的20多万根电线杆将逐步消失。同一天,酝酿已久的《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细则》正式实施,上海拆迁安置方式从按人口补偿安置,改变为按被拆除房屋的市场价补偿安置。为保障市民安置后的居住水平进一步改善,新办法对被拆迁居住房屋的市场评估单价外规定了价格补贴标准,最低为补偿单价的20%。
   
流贯上海市区的苏州河今年新闻迭出。先是绝迹数十年的鱼类重返苏州河,随即上海又在苏州河上举行了有史以来首次龙舟大赛,后来苏州河又迎来了首次水上浪漫婚典,10对新人在近万名来宾的祝福中开始新的生活,让焕然一新的苏州河见证一世情缘。
   
从今年11月16日开始,上海全面推出结婚登记“颁证宣誓仪式”。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要回答民政部门统一使用的“颁证词”中所提的问题,然后郑重地从证婚人手中接过结婚证书。新人们说,颁证宣誓仪式让他们感受到了婚姻的神圣与责任。
   
我国第一项培训WTO事务高级专业人才的工程今年在上海启动,3年内将为来自上海市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等方面的50个单位,培养100名精通WTO事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全国率先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WTO事务专业人才队伍,为上海参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介入经济全球化主流服务,并为全国其他省市培养WTO事务专业人才提供经验。
上海的弱势群体也在今年得到了新的关爱。1000多户低收入家庭今年通过廉租住房制度试点改善了住房条件,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平方米。这一廉租住房制度从今年12月起在上海全面推行。上海第一所免费中学也在今年秋季敞怀迎接贫寒家庭的优秀子弟,让他们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今年上海出现的新鲜事还有许多:40万户家庭安装了“分时电表”,全年约可省下四分之一的电费;首次征集有志献身国防事业的高校在校大学生入伍;第一家老年痴呆病医院亮相,以多种现代方式专治老年痴呆病,给患者康复、回归社会带来了福音;公交线路经营权举行首次向社会招投标;首次发布以小时计算的工资指导价位;在全国首次放开工程预算价格,把计划形成工程造价改变为市场形成工程造价;在上海正式工作的第一个“洋中医”、来自意大利的小伙子罗贝托・巴吉利奥用中文名字“善良”挂牌接诊;在上海大街小巷中穿梭营运的8万名出租车司机有了“户籍警”……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回望2001年的上海,消逝的大多属于短缺经济时代的“遗老”或较低生存层次的需求;而新生的,则大多体现出上海日益法制化、规范化、国际化以及上海人在上海的发展中获得了更多更大的实际利益。人们有理由相信,再经过若干年的消消长长,上海一定会成为这样一座城市:这里不仅适合工作,而且适宜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