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深圳华为、北大青鸟、远大空调……今年,一家又一家外地大型企业登陆上海市场。据市工商局提供的数据,前三季本市新增外地企业中,仅注册资本超百万的就有3745家,较前三年总和激增近五成。专家指出,从外地企业在沪的扩容速度看,上海担纲全国经济链“终端市场”的角色日臻成熟。
所谓“终端市场”,就是资源通过经济链的传动得到优化配置。它的功能好比上网用的调制解调器(Modem),不仅促使资源的充分交换,而且达到资本的快速升值,从而表现出对经济实体的巨大号召力。专家认为,上海具有的综合优势,为“终端市场”奠定了基本条件。首先,得天独厚的金融环境,给外地企业打造出资本运作的广阔空间。湘财证券、西南证券、海南国投等金融机构今年纷纷扩充驻沪营业所规模;而茉织花、春兰股份、海信电器等企业不仅入驻上海,更通过上海证券市场融得巨资。其次,上海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尤其是今年“并联审批”、“上门推介”、“跟踪服务”等措施的推广,令外地企业宾至如归。不少来沪企业对上海的办证速度颇有感触,许多相关证件只需一天便能解决;子女入学、购房买车等“市民待遇”,更解后顾之忧。另外,上海灵敏的市场信息给驻沪企业与国际市场间架起一道“彩虹”。报喜鸟等服装品牌扎根上海后,其款式面料、设计思路直接与国际时尚相碰撞,摩擦出闻名全国的制衣业经济火花。而更多的外地企业已经和正在借助上海的人才、地理、技术、设备、理念等城市品牌打响自我品牌。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本市新增外地企业的资本总值超250亿元,外省市出资近220亿,身价过亿的有40家,这是往年一年半的“工作量”。浙江继续稳居驻沪企业第一大省的宝座,其投资户数和注册资本总额达到890户和38.1亿元,分别比前三年提高四成左右。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上海成为“终端市场”有其内在规律。在浙江省驻沪企业协会秘书长邱吉安眼中,浙江的先发优势与上海的综合优势共同塑造了“浙江代表队”的成功。他认为,得风气之先的浙江经过多年改革,诞生出一批颇具实力的“种子”企业。时逢上海经济结构调整所开辟出的市场新空间,给外地企业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浙江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入上海这个“经济出海口”。上海市外经贸委秘书长陈启豪分析,不同地区在市场联动的作用下,契合成一条完整的经济链。资源条件的差异导致经济链不同环节的迥异分工,各地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往往会衍生出与之相配套的单一市场,如服装业发达的地方有服装市场,纽扣、建材市场的周边聚集着相关企业。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区域市场的狭窄空间就成为限制企业壮大的瓶颈。于是,以商品和资本为载体的各种生产要素为求资源配置的优化组合,便自然而然地向“终端市场”融合。上海能以“终端市场”一角坐镇全国经济链,除以综合优势为必要条件外,诚为市场规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