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力致于全球集成电路产业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2066

   
11月22日,中芯国际在张江正式开业,上海向打造世界性芯片基地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芯国际总经理张汝京预测,目前上海的IC产业还只是起步,到2005年,还将有“很多很多企业”到上海投资集成电路。
  即便是在起步期,用“轰炸”来形容上海的集成电路投资力度依然毫不过分:中芯一期厂房占地4万多平方米,投资14.8亿美元,平均每平米凝聚资金超过25万元人民币;而与中芯国际一路之隔的宏力半导体,首期投资16.4亿美元;已建成的华虹NEC,投资近12亿美元。
  浦东张江的这片地方,去年还是杂草丛生,在政府部门的全面支持下,仅过了10个月,世界主流的8英寸、0.25微米生产线就在这里进入试产阶段。
  上海就是这样让人充满惊异与激情。不久前,上海市提出“要在10到15年内,建成世界最大的芯片基地之一”的目标时,这种激情到达了极致。
  李岚清副总理在今年第一次国务院科技讲座上指出:“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很快,但缺少自己的心脏和大脑,集成电路是心脏,软件是大脑。”
  尽管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整体上还很落后,产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去年,全国集成电路85%依赖进口,在技术上尚未掌握该产业最核心、最要紧的能力――大生产升级能力和CPU开发技术。
  信息产业部分管副司长郑敏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教训是把集成电路当成高新技术、而不是产业来发展。没有产业作为依托,技术无从谈起。根据发展战略,国家今后将不再大规模投资建设集成电路工厂,吸引海外资金将是我国促使集成电路产业腾飞的重要手段。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目前正面临着大转移大调整。历史上,全球集成电路制造业曾有两次“西进”(大企业把生产线转移到制造成本较低的地区),分别使日本和我国台湾成为重要的制造基地,目前的这次“西进”,前沿就是中国内地。现在,中国迎来了世纪机遇。
  今年,全球IT业出现巨量萎缩,集成电路产值预计将急降30%,生产线闲置情况比比皆是。相形之下,正处“青春期”的中国似乎对此有着特殊的免疫力,今年仍将出现3成左右的增长,而且,这种速度将贯穿于整个“十五”期间。更有戏剧意味的是,全球的不景气更凸现了中国的投资价值,中芯国际表示,集成电路产业基本上以4年为一个景气周期,在萧条期其实最适合投资建厂,因为此时设备更便宜,人才、技术的转移也更简单,正好可以在满产时迎来新一轮的景气高潮。
  中芯选择上海的因素很多。当然,上海的硬件条件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首先,上海地理条件优异,气温适宜,水资源丰富,空气含尘量低,最适合作为“温带产业”的集成电路业的聚集和发展;其次,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产值占全国的40%以上,有着国内最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作为全国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上海的经济具有巨大的辐射力,芯片销售能更加顺畅;第三,上海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水、电便宜且供应充足;对渴望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集成电路产业来说,高校密集、后备力量充足的上海显然也是黄金宝地。
  正如占尽先机的中芯所言,未来几年上海将集聚起远多于现在的芯片厂。在22日的开业仪式上,中芯宣布明年订单全满,而且每天都要接待新客户。这样的示范效应,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全球最大的芯片加工企业台积电,其在内地的首个办事处已定址上海,进一步投资已在规划中。另外,英特尔、IBM近来也相继宣布扩大在华投资,在上海分别扩建芯片封装测试工厂。
  对于高涨的外商投资热情,上海市政府已做了周密的规划,集成电路产业“一带两区”的蓝图已经绘就,力争以政策优势、规划优势和服务优势,营造第一流的综合投资环境,将机遇变成真正的成功。
  据悉,未来浦东新区将成为芯片制造中心,具体定位在张江-金桥-外高桥一线,面积为20平方公里;同时,诸多制造厂将带动一大批设计、封装、测试项目,这些项目将被安排在松江进出口开发区;10年内上海将吸引扶持400到600家芯片设计企业,漕河泾开发区将成为他们的热土。
  上海的目标是到2005年争取吸引10条以上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芯片产值将力争达到100亿美元(去年为6亿美元),在全球占据3%的份额;到2010年,生产线达到20条,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6%;到2015年,上海集成电路产值将达到5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基地之一。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上海也在自主技术积累上作了充分的计划,芯片设计、配套设备人才的培养将是今后几年政府着力发展的项目。随着更多企业的进入,集成电路产业的精髓将从海外资深员工的头脑里,逐步融化在本地员工的心中,并随着人才的流动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智慧种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