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角逐第三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金银铜奖的292项国内外展品中,究竟什么样的“新角”才能问鼎?专家评选和观众评选的结果,会否因视角不同而大相径庭?随着评奖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昨天记者专访了本届工博会评审专家。
市经委副主任俞国生作为本届工博会评审部部长,他认为评奖基调是“宁缺勿滥”。想拿金奖的参评展品,首先要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并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有巨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这就意味着新产品必须由企业自己的“脑子”设计,还是在社会上已有成功运用的成熟产品。之所以把条件定得如此“苛刻”,就是想通过工博会的评奖功能来激励国内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这些重要条件一个都不能少,不会为凑数而为任何一件展品“开后门”。评奖采用专家评审和观众评选相结合的办法,技术资料评审专家打分占30%,展品实物评审专家意见占30%,观众现场评选得分占40%。起初,不少人也认为一些拥有尖端技术和市场前景的大型机械会不被观众看好,科技含量低的消费类产品反而在老百姓眼里得高分。从前三天的观众评选来看,绝大多数展品的观众评分和百位专家的打分差不多,特别是高新技术展品在观众面前“曲高和不寡”,显示了未来很强的市场“容量”。
来自国家经贸委的评审专家李春华对本次工博会参评展品的技术含量较为满意。工博会首次举办评奖,参评展品紧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主题,以近年来研发的高新技术和创新类产品居多,而且这些已受市场检验的展品不是“纸上谈兵”。积极参与评选的近2万名观众的“焦点”,基本和评审专家吻合。此次评奖是国务院在上海工博会上的一种尝试,也是企业向广阔市场投石问路的好机会,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评奖有利于我国工业水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