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给上海经济提供发展机遇
■上海的会展经济将在扩大了的要素比较中获取优质资源,避免“拉美现象”。
■上海发展会展经济,受益的将是整个华东地区。
■上海发展会展经济,对于上海及邻近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将是一个有力支持。
■上海发展会展经济,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本身也会注入积极因素。
会展原本是工业生产的附庸,但最近10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会展经济开始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对会展进行评估和资质认可最具权威性的组织―――国际博览会联盟(UFI)曾发表报告认为,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以上、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且过半、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接近或超过100%、行业协会的力量相对较强,那么会展经济就会在该城市或该地区得以强势增长,并发挥相关的积极作用。如今的上海恰恰已经具备了让会展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这种条件,而且会展经济在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将明显上升。
参照国际经验,上海发展会展经济将得如下之利:
获得优质资源
首先,上海的会展经济将在扩大了的要素比较中获取优质资源,避免“拉美现象”。所谓“拉美现象”是指原本经济增长势头良好的拉美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后,产生了企业后劲不足、经济疲弱徘徊、发展机遇模糊的增长滑坡现象,其中以巴西和阿根廷最为典型。究其原因是在经济规模庞大、结构发生变动后,综合竞争力未相应上台阶,各行业不习惯从国际比较优势中猎取优质资源,反而树立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如在阿根廷生产拖拉机能节约外汇,但每节约1美元,却要以价值约7美元的国内资源消耗为代价,而最终阿根廷这一农业大国在农机领域彻底丧失了竞争力。而发展会展业则意味着各行业可以在扩大的开放潮中,在产品、技术、生产、营销等诸方面获取比较优势,从而大大减少了国内资源的机会成本,有助于增强综合竞争力。如果阿根廷当时举办或参加国际拖拉机展,那么决策和后果都可能是另外一种表现了。而会展对于上海经济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更大范围的开放、更实际的比较、更精确的选择、更有效的配置,进而达到更有质量的增长,以增强经济安全系数。
强化服务功能
上海发展会展经济,受益的将是整个华东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12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会进一步密切。在华东地区的诸城市中,上海的基础设施条件最好、商务信息最为快捷、外商光临频率最高、人才相应集中,因而兄弟省市也普遍希望上海能够成为华东的会展龙头。2000年,上海口岸的进出口商品总额高达1093.1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量的比重达四分之一强,其中很大部分服务于华东地区。如今每年3月的华交会摊位总是爆满,成交额居高不下,就是华东需要上海提供相应的会展服务的一个例子,当然光有华交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上海加快发展会展经济,那么不仅华东受益、外商受益,而且上海自身也能增强对华东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度和整合效应。
提升支持力度
上海发展会展经济,对于上海及邻近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将是一个有力支持。上海工业有自己相对于全国的雄厚实力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尤其需要相关服务行业的支持。除了金融、保险和运输外,会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服务内容。制造业要生存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会展先行在西方国家已是普遍理念,大型和专业性会展往往是产品或技术市场占有率及盈利前景的晴雨表,金融合作机构也往往会根据会展第一线的精确反应来决定相关的融资力度。“十五”期间,上海工业总投资将达4000至4500亿元,其中新的六大支柱工业投资达3300至3500亿元。与此同时,还将建成国内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轿车、精品钢材、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电站设备以及大型成套设备生产基地和都市型工业导向基地。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得到会展业的支持,只经一般的业务调研而绕过会展就投放市场的经营套路已非改不可了。
增加就业机会
上海发展会展经济,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本身也会注入积极因素。会展的兴起,将不断打破地域、国界和行业间的诸多限制,将促进资金、信息、人员、产品、技术等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在促进经贸合作关系的重组和观念更新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会展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刺激外贸、旅游、宾馆、交通、运输、保险、金融、房地产、零售等行业的市场景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会展经济的发展将提供和催生一大批高质量的工作机会,这对于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的上海极其重要。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韩国汉城近年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2000年直接提供了10万个就业机会,相关行业也增加了20万个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