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三通”路畅 台胞清明来闽踏青扫墓频繁(图)

来自:厦门商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833

闽台同根情深意切,每年清明节前后,来厦踏青扫墓的台胞都非常频繁。随着去年底两岸“三通”基本实现,今年寻根祭祖的台胞来得更早更多。 

  清明时节雨纷纷,返乡台胞欲断魂。距离4月5日清明节还有几天,已有不少寻根情结的台胞打算来厦门踏青扫墓。金门同胞年年往来最频繁。恰遇“海峡论坛”5月中旬在厦门开幕,会有部分台湾本岛同胞推迟祭扫时间,借清明节后参加论坛之机,一并寻根谒祖。

  自去年6月19日起厦金“小三通”全面放宽,外加去年底两岸包机实现常态化后,两岸距离截弯取直,预计今年台胞入境祭扫先人者也将比往年增多。

  金胞跨海扫墓早

  金门与厦门仅一水之隔,又有“小三通”之便利,和往年一样,金门宗亲来厦踏青扫墓总是最早。3月中旬,“金门县陈氏宗亲会参访团”在金门县原县长陈水在带领下,循“小三通”管道来福州、德化、厦门等地,祭拜当地陈氏始祖,祷佑阖家平安。

  台湾本岛的台胞也总会在清明节前后,或乘包机或循厦金线来厦。据厦门市文化局文物处副处长陈娜介绍,台胞回乡扫墓,以老中年居多,有的台胞还会带上纸花等祭祀用品。现在,随着岁月流逝,老台胞为了让下一辈台胞也懂得根在何方,也陆续把子孙一起带来,到祖坟扫墓,给祖祠上香,构成了一个个“血浓于水”的镜头,令人动容。他们说,“我们的根毕竟在大陆啊,希望后人不要忘记!”

  台商林先生说,台湾民众祭奠先人的传统习俗至今保存完好。来大陆扫墓的,听说祖墓宗祠需要修缮的,也都会慷慨解囊。

  自去年6月19日起厦金“小三通”全面放宽,台湾本岛居民就可以直接取道厦金线来大陆。去年12月15日,两岸客运包机走向常态化,厦门航点每周将有3个航班往返台北、台中,厦台民众往来便利多多。据分析,今年台胞入厦祭扫者,有望比往年增多。已知4月4日、10日,金门蔡姓、陈姓会有宗亲来厦祭扫,4月5日、8日及5月份,还将有大批台湾本岛同胞前来谒祖。

  陈氏宗亲祭拜多

  从往年情况来看,每年来厦扫墓的台胞以陈、苏、许、蔡、叶姓等宗亲居多。陈姓是闽台的大姓之一,陈氏台胞扫墓也多。

  在扫墓中,陈氏台胞宗亲渊源很密切。据最新考证,闽台陈姓主要有 “将军派”和“太傅派”。“太傅派”陈氏又称“南陈”,源头就在厦门,始于唐代京城西安入迁福建的陈氏家族发展而来。一世祖陈忠为东汉陈实后裔,他的儿子陈邕在中唐时任太傅,后迁到福建泉漳一带。这支家族最终落脚在鹭岛,并在湖里区繁衍,至宋、元、明、清时期已逐渐分衍闽台各地,其中一支最早自北宋哲宗年间移居金门,并逐渐迁播台湾。

  现今,厦门湖里区尚存数座“太傅派”陈氏家族的早期墓葬,有陈夷则墓(三世)、陈俦墓(四世)、陈喜墓(2005年经考古证实为陈喜之孙陈元通墓(九世))、陈黯墓(十世)。台湾南院派陈氏族人,每年都会回乡祭扫这些祖墓。陈氏祠堂家庙也多,最为出名的是厦门岛内的嘉禾陈氏大宗祠和同安陈太傅祠,祠堂碑文至今清楚地记录着陈姓播迁台湾的历史。抗英民族英雄陈化成,正是陈氏本家风流人物,亦受到台湾陈氏后裔及民众敬仰,他牺牲后葬在厦门,其墓葬是每年陈氏台胞瞻仰扫墓之重点。

  他姓后裔谒祖忙

  除陈氏以外,其他姓氏在清明节期间寻根谒祖也非常频繁。厦门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墓———-西汉时期的许濙墓,就是一个热点墓。台湾知名人士许水德、中国国民党前中常委许胜发等都是许濙的后裔。1987年后,台湾本岛、金门的许氏宗亲开始来厦祭祖扫墓。

  此外, “芦山”派始祖苏益,是苏氏开发闽南的始祖,其墓葬地点在同安。苏氏后裔现在台湾有20多万人,每年都频繁回乡寻根谒祖。

  同安、翔安两地因其地缘因素,也是许多台胞扫墓的重要区域。比如,赫赫有名的金门人蔡复一,曾在原同安县生活过一段时期。死后葬在现翔安区内厝镇小盈岭南侧。近年来,金门、台湾本岛蔡氏宗亲后人清明节前后都会来厦门瞻仰扫墓。(陈凌)

  相关链接

  涉台祖墓宗祠

  在厦门,受台胞祭拜的祖墓有:苏益墓、洪朝选墓、陈沧江墓、林君升墓、张晖墓、陈夷则墓、陈俦墓、陈喜墓(陈元通墓)、陈黯墓、陈化成墓、叶十三郎墓、蔡复一墓、叶郡马墓、许濙墓、卢经墓、吕肇基夫妇墓、蔡献臣墓、蔡贵易墓、黄肇纶墓、陈宝夫妇墓、陈继周夫妇墓、陈义夫妇墓、颜氏始祖墓。

  祠堂就更多了,主要的祖祠有:芦山堂、郡马府叶氏家庙、林希元祠、苏颂祠堂、江夏堂、萧氏家庙、丙洲陈氏祠堂、李氏南山大宗、陈太傅祠、嘉禾陈氏大宗祠、殿前继周堂、林后薛氏宗祠、县后崇本堂、后浦拱庚堂、安兜薛氏祖祠、海沧颜氏家庙(崇恩堂)、莲坂叶氏宗祠、锦里馨竹堂、周氏家庙、兑山李氏家庙、霞阳杨氏宗祠、祥露庄氏祠堂、垵山林氏家庙、金柄黄氏大宗祠、坂桥张氏家庙、陈井陈氏家庙、西溪杨氏家宗祠、西井陈氏祖祠、英村汪氏家庙、阳瞿陈氏宗祠、仑上黄氏家庙、理学名宦林氏家庙、岭下叶氏祠堂。

  不忘两岸先人

  典故一

  许濙是河南人,在汉武帝时任左翊将军。后来,闽越王吴洙叛乱,许濙奉命率军入闽平定,并受命“永镇斯土”,官居都督,人称“许督”地。明清时期,许氏族人大量迁居金门、澎湖、台湾岛,许濙也因此成为闽台两地许氏族人最早的祖先之一。

  典故二

  “芦山”派始祖苏益,在唐乾符三年(公元895年)随王潮父子入闽,任泉州押卫都统军使,是苏氏开发闽南的始祖。宋代丞相、科学家苏颂是苏益的六世孙,诞生于“芦山堂”。

  典故三

  蔡复一,在同安历史上官职仅次于苏颂。他自幼聪明过人,12岁便写出万余言的《范蠡传》,18岁中举人,19岁考进士,后来官至云贵总督、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因为戎马倥偬,他不幸在军旅中染病去世,年仅48岁。

  典故四

  厦门莲坂叶氏开基祖叶十三郎,系南宋时由漳州迁入。叶氏族人于清代乾隆年间入台。1989年后,台湾叶氏族人频繁来厦门谒祖扫墓。

  典故五

  厦门吕厝的吕氏开基祖吕肇基于明代成化年间由漳州迁入厦门,吕厝地名由此得来。清代雍正之后,吕氏族人先后迁入台湾桃园、台北、淡水等地。1992起,台湾吕氏宗亲开始祭祖扫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