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基因工程:大量使用放射源
有一种说法,认为“越是高科技的,使用放射源越多”。上海市辐射所的专家证实了这一点。
他说,新一轮申报登记工作改变了以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传统工厂身上的做法,登记范围向高新技术领域延伸。
随着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的兴起,一些高校和高新企业将之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不惜资本。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进行基因实验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由于衰变期较长而得到普遍运用。比如,常见的“示踪”试验,同位素就不可或缺。随之产生了大量具有放射性的废气、废水。目前上海的污水处理技术对于含有放射源的污水力所难及,此污染一旦进入人体,形成放射性富集,破坏免疫系统,贻害无穷。
烟雾报警器:密布的放射源
前不久,市中心一家五星级宾馆收到一份“放射性污染申报表”,宾馆负责人不禁纳闷:五星级店里也有放射源?
经过咨询,他吓了一跳:安装在每个客房里的烟雾报警器都是放射源!
这种新型烟雾报警器主要成份是一种叫做“镅-241”的纽扣大小的密封型放射源。据专家解释,“镅-241”不但放射危害性大(半衰期长达数百年),化学毒性也很大,倘若管理和回收不善,无疑是潜在的污染源。
近年来,上海消防普遍大量使用这种报警器,遍布全市宾馆、医院、会务中心及商务楼等。
管理:漏洞较大
所幸的是,数年来上海未曾发生过重大的放射源污染事故。
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1997年的一次丢失事故至今令人心有余悸:一位外地民工在拆除某关闭工厂时,捡到该厂一废弃的放射源,并将之卖到废品回收站。幸亏有关部门发现及时,才避免了大规模的污染,但这位民工已“中毒”很深。
市辐射所调查发现,本市一些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在管理上存在较大漏洞,放射源没有专人管理,没有使用记录,甚至连使用许可证都没有。特别是一些企业在关停并转中,疏于管理,有的仅以一张封条了事,有的甚至当作普通垃圾随意扔掉。
身边埋伏众多放射源
各地有关放射性污染事故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其极强的“杀伤力”令人们不寒而栗。那么,我们身边到底埋伏着多少放射源呢?记者近日从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理所了解到,4年一度的放射性污染申报登记和变更申报工作历时8个月终告完成,近千家放射源应用单位填写了内容详尽的“放射性污染申报表”。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放射性应用单位近千家,涉及的单位有医院、工厂、学校、科研院所及食品加工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