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条高架"一体化线路"施工
汽车天上行、地铁头上飞、车流地下过,这就是正在建造的共和新路一体化高架的前景。据悉,建成后的该高架将是我国第一条高架道路与高架轨道并行的“一体化线路”,上海又将增添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
记者11月15日在现场看到,该高架已全面施工,高架结构已初具雏形。从外围看,施工现场被护栏全封闭着,原来的自行车道被拓为机动车道,而自行车则走在拓宽的两侧通道上。由于实行了新的交通管理措施,全路段交通井然有序,不过,由过大的车流引起的交通拥堵还是难以避免。沿着施工路段,可以看见彭江路前还是普通的高架,立柱高约8、9米,从彭江路开始,高架立柱开始缓缓爬高,呈现一段斜坡地段,达到近20米,然后保持这一高度直到长江路,总长约5.5公里。
据悉,共和新路工程由高架道路工程和地铁一号线北延伸工程两部分组成。其中,作为轨道交通的地铁一号线北延伸工程从上海火车站地铁折返段北端出发,沿大统路、共和新路和蕴川路,到外环线泰和路站终点,正线全长12.43公里。地铁在地下穿过灵石路后逐渐上升,进入暗埋段与敞开段,随后就与道路高架叠合在一起,形成“上下两层汽车中间夹一层地铁”的三明治式综合高架结构。
其整体设计宽度是地面50米,分左右6车道,中间是10米宽的绿化带,地铁就在这底下穿行,也从这里面“爬”出地面。轨道高架设计宽度9米,为双向两轨道;高架道路设计宽度25.5米,为双向4车道。据悉,共和新路高架及地面路面将在明年底通车,而地铁一号线北延伸线由于还要铺轨以及安装调试相关设施,将在2004年底建成通车。
“申”字出头浓浓一笔
如果把围绕上海中心城区的内环、外环、郊环三条高架环线,比作上海简称“申”的“腹部”,由南北高架和共和新路组成的贯穿其中的交通大动脉就是:“申”字出头浓浓一笔。地铁、高架与地面交通“三龙并进”,将大大方便沿线广中、彭浦、共康、通河、淞南等近10个居民新村的几十万居民的出行。
彭浦人是怎样出行的,家住彭浦却在卢湾区政府工作的方先生最有体会:虽然只要乘一趟公交,由于堵车,往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
据统计,现在的共和新路高峰段最大车流量为每小时2120辆,预计到2010年,仅高架高峰车流量即达6290辆,如果没有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大家都挤在地面道路上,简直不可想象!
据专家预测,共和新路将主要承担起当地的向心客流运输重任。这条一体化道路建成后,将有40%左右的人选择轨道交通,到2005年,地铁一号线全线高峰单向客流量将达每小时2.18万人次,其中北延伸段为1.4万人次;到了2012年,全线高峰客流将翻两番,北延伸段则达4.65万人次,全日客运量达237万人次。即使如此,地面车流在高峰期仍将达到每小时2710辆,比现在全部的车流量还高!
而这么大的人车流量正是由“高架一体化”带来的。记者了解到,共和新路的开工已给泰和路一带带来了新的房地产开发热潮,跟着轨道交通安家已成为上海人购房的新模式。专家预计,这条线在2004年底造好后,同样会对本市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其他方面带来好处。
一体化带来的特殊设计
看起来,把高架道路和高架轨道放在一起无非是一个简单的叠加,实际上设计的困难还真不少。
记者在采访此项工程的设计部门时了解到,高架设计的技术标准遵循的是公民建标准,轨道交通遵循的是铁路桥梁的标准,比如说,同样的坡度、线形,汽车在道路上爬坡、转弯就比地铁车辆要利索得多。为了保证“高架一体化”的抗震和稳定,这一段地下所打的桩长都在50米以上,为全国高架道路桩长之最。
还有,一般的高架只有8、9米,看上去已经很吓人了,一体化后,高度达到20米,如何在设计中淡化这一视觉污染,既方便交通,又保持景观,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为此,设计人员特意将这一段的桥墩距拉大,将各部位设计得尽量小,产生通透感,显得轻盈一些。
为了尽量综合利用空间,这一段的地铁地面站―――汶水路站、场中路站、保德路站、长江路站都设计成敞开式的路中站,建在高架和路面中央。在这些车站里,屋顶就是上面的高架,站内只有站台和必要的电梯等候车设备,厕所等生活用房将放在路边的地面上,而且是公共厕所,不是站内厕所。
据介绍,这些车站都会设在十字路口,由过街天桥连接,同时担负起地铁输送客流和方便行人过街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