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高申城住宅建设水平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在上海市委、市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住宅建设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截止2000年底,上海城镇已有各类住宅2.08亿平方米,其中二级旧里以下200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11.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为79%。
上海的住宅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持续、健康发展为解决和改善广大市民的住房困难和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拉动市场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住宅建设进入健康快速发展时期
在“九五”时期,上海的住宅建设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阶段,每年平均竣工住宅1500―――1600万平方米。1999、2000年连续两年住宅的销售量超过当年的竣工量。2000年房地产投资为566亿元,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
今年上海的住宅建设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好势头。1―9月,全市住宅施工面积4100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8.1%;新开工1261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66.9%;住宅投资完成33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0%,比去年同期增长26.5%。商品住宅销售面积8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5%。存量房交易900多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8%。
上海住宅建设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通过提高住宅施工质量,全面实行“新建住宅质量保证书”和“新建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等制度,涌现出一大批受市场欢迎、反映时代风貌的住宅小区,目前,新建小区平均绿化率超过35%,其中创“四高”优秀小区平均绿化率已达到42%。越来越多的新建住宅小区以人为本,环境优美、房型合理、配套齐全,标志着住宅建设从“产品”转向“商品”,现在又从“商品”走向“精品”。
目前,全市正以《住宅产业现代化“十五”发展纲要》和《上海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计划》为指针,以创建“四高”优秀小区为载体,积极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加大科技含量,以点带面,推广应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对不符合节能和环保等要求的部品材料进行强制性淘汰。现有15个小区正在积极开展菜单式全装修试点,135个小区开展智能化等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试点。
国家政策法规不断健全,上海投资环境日趋改善,是住宅建设健康、迅速发展的又一个原因。
形势喜人又逼人任重而道远
跨入新世纪,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人民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希望改善住房的愿望,将促进市场需求越发旺盛。为此,上海在国家建设部的指导下,房地产业发展的运作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从今年7月和8月起,上海先后实行内外销房并轨运作和建设用地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取得。与此同时,随着上海“365”危棚简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各级政府积极行动,上海新一轮旧区改造又拉开了序幕。上海城市化战略全面实施,“一城九镇”的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郊区城镇的住宅建设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道路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产业的发展、管理的深化,特别是加入WTO,对上海的房地产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的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的转换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应对的措施和办法尚未完善。
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住宅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要有科学的对策和良好的措施,方能完成和超额完成住宅建设的任务。根据市委、市府要求,上海将逐步建成适宜国内外人士发展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以住宅为主体的房地产业已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到“十五”期末,上海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将超过2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户均一套房,部分家庭实现人均一间房,达到更加富裕的小康水平。
据对本市城镇住宅综合需求预测,上海城镇住宅建设规模在今后的3―4年间总体上将处于增长的趋势。到2005年左右,建设数量上可能有个向下的拐点。而新建楼盘由于科技含量的增加,环境水平的提高,加上逐步实行菜单式全装修房,房地产的投资量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
主要对策和措施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整体上提高住宅建设水平。
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五个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合理、经济、高效地利用各类资源,又要积极营造有益健康的生态型居住环境,选用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同时,为子孙后代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调整余地。建成的住宅小区要做到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有利于加强人与社会交流,有利于增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二是要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住宅建设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建筑风貌、区域建筑风格相协调,注重文化内涵,成为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中的载体。
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住宅开发建设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实行住宅多档次、多品种的商品化供应,满足社会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四是以提高住宅整体质量为重点的原则。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建设,明确开发企业是住宅质量第一责任人,使住宅建设注重于优化环境、完善功能、提高质量。要强化全过程管理,“要想卖得好,首先要造得好”,象创作作品一样,建造住宅精品。
五是坚持科技进步的原则。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解决开发、生产、应用的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开发企业、科研院所和设计人员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到2005年力争使科技进步对住宅建设的贡献率再提高10―15%。
努力优化住宅设计
管理部门和开发企业要形成共识:工程质量作为住宅建设的“重点”,环境绿化是引导市场的“卖点”,科技含量是产业发展的“亮点”。
搞好规划设计,努力提升居住区环境质量水平。在上海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住宅的开发、建设。坚持整体规划,适度超前,重视历史文脉,体现地方特色。做到近期建设服从于长远规划,局部改造服从于整体布局,力争做到少留或不留遗憾。
优化住宅建筑设计,不断完善居住功能。开展住宅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在上海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住宅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市民的居住习惯,十分注重房型、朝向、采光、通风的设计,并解决好防噪、排污、防尘等问题。要保护好居住环境,提升居住水平,形成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的上海住宅建筑风貌。
要精心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我们提倡:“政府优化大环境,开发企业美化小环境”。住宅小区的绿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地貌,尽量保持原有水系,以生态、保健、美观为导向,多种树,提高绿地率,并保持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避免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手法简单移植到小区环境建设上来,减少“高大空”的门头和小区内硬地,避免大型喷泉和雕塑等过多堆砌。
加强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管理。上海规定5万平方米以上小区必须要做景观设计,同时制定了“三个全面”、“四个必须”的有关规定。近两年要重点抓好建筑的外立面管理,做到空调机设置统一、安全、美观,各类管线入地,围墙透绿。
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以点带面,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按照环保、节能、节材的要求,积极推广应用供水、供电、环卫等新技术和新产品。
上海的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小区住友名人花园,住宅价格为每平方米4000元,环境优美,同时推广应用了智能化安保技术、远程抄表一卡收费、电脑联网物业管理、光缆进户宽带上网、太阳能利用、分质供水、箱式变压器、有机垃圾生化处理、中水回用、菜单式全装修等10项新技术,形成了小区的亮点,在今年6月份,江泽民总书记、上海市领导黄菊书记、徐匡迪市长、韩正副市长视察了小区,给予了充分肯定。
找准突破口,积极开展菜单式全装修、IC卡推广等试点工作。以推进菜单式全装修的试点作为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切入口,推广环保、节能材料的应用,注重厨卫整体设计、管线综合布置。
在今年做好3000套菜单式全装修住宅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明年扩大到3万套,后年达到10万套。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新建住宅基本实现菜单式全装修。
高度重视新一轮旧区改造
要高度重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既要在新建住宅中提高整体水平,又要大力推进新一轮旧区改造,改善目前生活在旧里以下地区市民的居住条件。
上海的旧区大都位于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心城区,开发难度大,动迁成本高,要注重开发建设的机制、体制的创新,鼓励改造资金多元化。要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有偿回搬的方法,使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在旧区改造中,要注重建设面向市场、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在规划、设计上多下功夫。工薪阶层买得起的住房,同样应该做到规划领先、环境优美、配套齐全、实惠实用。
对一部分多层旧住宅实施“平改坡”工程,使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能够得到改善。上海从1999年底开始实施“平改坡”工程,目前已经完成2600多幢、530万平方米,改造水箱1081只,既改善了居住功能,防漏隔热,又美化了城市景观,群众十分欢迎。今年上海又开展了“平改坡”综合改造试点,对多层旧住宅进行增加电梯和公建设施等项目的改造。
建立健全住宅建设法规
依法管理,有序推进住宅建设健康发展。根据住宅建设现有状况,要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规,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住宅建设的规章和制度。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法规为依据,以行业管理为抓手的住宅建设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住宅建设基地代码管理,每块基地有一张内涵丰富的“身份证”,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逐步建立市、区两级住宅建设信息系统网络,定期发布住宅建设综合信息,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理性投资,明明白白开发建设。
根据上海住宅建设新的形势,管理的重点要从过去的抓数量,转变为抓质量,抓科技含量,使住宅建设的管理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制定有利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产业政策,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稳步推进。
坚持正面引导,通过创建“四高”优秀小区、开展新建住宅创“无渗漏”工程、进行优秀住宅评选等工作,大力促进住宅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