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前的热身:上海市转换政府职能记事
“转变政府职能”,这是“入世”在即的热门话题,也是上海市政府近年来身体力行的改革课题。“‘入世’不仅是经济层面上融入世界经济,更是体制、机制层面上与世界经济相衔接。政府、社会、市场和企业都要发挥作用。其中,政府要进一步全面转变职能,重点解决政府功能的缺位和越位问题。”市委书记黄菊如是概括。
在改革实践中,上海市政府对“越位”的出示黄牌,努力把对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对“缺位”的则主动补位。政府的指导、服务、监督、协调功能正进一步强化。
政府新形象的精彩亮相
金秋时节,上海承办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被海外舆论赞誉为“犹如一架精致的钟表有条不紊地运转”,而这正是致力于转变职能的上海政府形象的崭新亮相。就在这次规模宏大、任务繁重的盛会筹备进入“倒计时”的时刻,人们切切实实见识了上海市政府部门焕然一新的管理方式:对市民和社会各方的组织、动员逐级深入到社区、街道和各基层单位,而政府理应承担的产业导向、服务协调职责,履行得同样出色。一项项关乎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从容不迫地有序展开――
市委书记黄菊启动按纽,拉开了新世纪上海新一轮产业布局大调整的帷幕:“十五”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上海国际汽车城”全面开工建设;
市长徐匡迪轻点鼠标,开通了市政府主办的“中国上海”大型门户网站。占据页面显要位置的是“为您服务”、“办事指南”、“网上办事”三大服务板块,其宗旨是让民众少跑一趟路,少踏一个门槛,少走一道程序;
市政府例行的政府工作会议,照常讨论安排第四季度的各项工作,夯实根基,以期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确保新世纪第一年GDP连续第1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市26个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如何以“行政与司法”双管齐下,统筹保护知识产权;还就推进上海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切实抓好“十五”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有序展开;全市技术进步会议则把经济活动的注意力引向技术进步推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此期间,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环保和农林部门,通过宣传咨询服务和开设专题讲座,向市民大张旗鼓介绍融入全球经济必须掌握的国际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知识,提高市民的标准化意识,从而不至于在非关税壁垒面前打被动仗……
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像一张考卷,检验着一个城市。在有关新闻发布会上,市长徐匡迪发布的两段信息更是出乎很多人的预料:“政府在筹备这次会议中投入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量的投入和工作,都由市场运作,政府只负责监督和服务;上海没有为会议专门建设一个场馆,这些新场馆本身就是政府规划中的一部分,会议后都将各自‘归位’”。当盛会以隆重、精致、圆满的形象迸射着上海充沛的活力,上海市政府对于社会各方的动员、组织能力,以及需要政府发挥的规划、指导、管理、协调、监督和服务功能,也在会内会外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展现。
政府是应对WTO的重点
上海市政府部门在新世纪呈现的新变化,并不是空穴来风。早在1999年6月,“入世”谈判进入关键时刻,上海市委就开展调研,要求早作研究,分析利弊,积极应对。为此,市政府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课题研究,市长徐匡迪主动提出:“应对WTO,政府是重点。”他和政府的同事们清醒地意识到,“入世”后企业固然会受到强大的压力,但是政府面对的挑战最大。WTO对政府提出的是一种体制性的挑战,是要用WTO的法律框架体系来约束成员国政府的行政职能和行政程序。
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研究WTO有关规则,研究上海在政府体制上不适应WTO规则的方方面面,并着手研究如何制订与WTO规则接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市委书记黄菊还提出,要采用跟过去的行政命令等直接管理不一样的办法,通过组织和引导,完善社区、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社会机构的社会功能,让它们承担起原来由企业和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
2000年9月,上海市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关于中国加入WTO上海行动计划纲要》,对政府各部门应对WTO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抓紧筹建WTO上海咨询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委员会,跟踪研究WTO最新进展情况;组织WTO知识讲座,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提供培训和服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梳理,上海初步摸清全市共有行政审批事项2027项,涉及全市所有行业和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5月,上海即排出了改革清理50%审批事项的目标和时间表,同时确定了浦东新区、长宁区、闵行区、松江区等4个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区,及外高桥保税区、漕河泾园区、张江园区、松江出口加工区等4个试点园区,在企业设立、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先行突破。市长徐匡迪还就政府工作自我剖析:市场经济不仅是“大鱼吃小鱼”,而且是“快鱼吃慢鱼”。政府在管理中事无巨细,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有的事项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影响了办事效率;在一些政府主管部门的观念中,仍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不经审批就不能管理的惯性,而审批过后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放任自流。这些都极不适应“入世”要求,非改不可。时隔5个月,上海一举宣布取消和不再审批521项行政审批事项,包括企业设立、房地产建设程序、资质资格认定、年检和计划等大类。到明年“人代会”前夕,上海将砍除1000个不必要的审批项目。
目前,上海着重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政企关系、发展中介组织、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应对“入世”的各项工作,并进一步健全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阳光行政”引来万商云集
上海市政府致力于开放、公平的“阳光行政”措施,正在为“入世”营造出公正透明、依法行政的市场环境。市与区县政府的行政决策事项,包括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财政预决算、行政审批、收费、许可、发照、登记、注册、年审、处罚以及达到一定数额的政府采购和重大工程招投标等,都取消了“红头文件”,以政府公报形式颁布和发送;一般性的投资贸易政策,也都及时在政府指定的信息网上发布。由市政府和19个区县政府、58个委办局和有关部门悉心打造的“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不仅是市政府各部门和区县政府信息发布的总平台,而且将成为政府对外宣传和服务的总窗口。到“十五”期末,全市凡是具有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部门,将全部实现网上办事。
作为上海加入WTO的先试先行区,上海浦东新区以增强社会公正性和政策透明度为重点,率先建立了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政府运作机制。全市首个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试点小区外高桥保税区,大刀阔斧砍去了近一半的审批事项,已有800多家区内企业通过直接登记方式设立,直接登记制的范围从贸易性企业扩大到仓储、物流企业,为企业省却了前置审批或许可管理的东跑西颠。尤其诱人的是保税区“大通关”的服务环境,让企业享受到空运和海运的“直通式”服务,试点企业的空运货物通关速度已由原先的4天缩短到10小时以内,部分重点企业的空运货物通关时间缩至4小时内。“海运直通”年内也将启动。
上海全新的投资环境,赢得了海内外客商的赞许。已在浦东建立计算系列产品制造基地的美国惠普公司,最近决定在金桥开发区设立惠普全球软件开发中心,逐步建成在全球能级最高、规模最大的软件开发基地;世界“软件帝国”微软公司同样推出了一个新举措,把在沪建立的亚洲技术中心,升级为全球技术中心,并通过组建新的合资软件公司,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联合利华的亚洲总裁甚至这样表露心迹:“联合利华要成为一个中国公司”。
政府只当“裁判员”,不当“教练员”和“运动员”,让各类企业享受了“国民待遇”。市政府转变职能的不懈努力已初见实效。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新批合资项目1845个,吸收合同外资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5%、66%、42%,出现了近年罕见的利用外资三项指标同时大幅上升的喜人景象,来沪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增至上百个。而外省市在沪投资企业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1%。上海,正以全新的姿态站到了“入世”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