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经济的全球化故事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2240

   
长江和太平洋的交汇处,上海,正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中蓄积的巨大能量,在波涛跌宕的世界经济海洋中击水冲浪,成为国际资本的角逐场、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重要基地,更向世人展现其开放的风采和充满活力的崭新形象。
  
上海,让世界瞩目
  
从风情万种的上海外滩,到直耸入云的东方明珠;从鳞次栉比的高楼广厦,到繁华街市的璀璨霓虹,上海无时不在散发着浓郁的国际大都市气息。而在繁忙的空港、沸腾的码头、缤纷的市场,更奔淌着现代经济要素流动的韵律。在这个占全国进出口总量1/4的中国最大口岸、列全球货物吞吐量第六的集装箱大港,每天,有2.99亿美元的商品从口岸进出,有150万吨货物在港口吞吐,有1700万美元的国际资本流入,有300多亿元资金在外汇、拆借、证券市场融通,有上亿元价值的技术流向市场……
  这里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国际资本的首选地。2000年,在引入外资列世界第二的中国,上海以63.9亿美元高居首位。2.2万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到上海安营扎寨,排列世界前500位的著名跨国公司,有半数以上落户上海,并将上海的投资项目纳入其全球经营体系,成为在中国、亚洲乃至全球的订单和采购中心,也成为推动上海经济迅速融入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上海是世界电信巨头西门子在亚太的供货中心,上海西门子的通信终端每年有400多万部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在最具消费潜力的中国汽车、家电市场,世界强手间的分工协作和激烈竞争已开始上演。
  20年前,悬挂在上海当时的最高建筑国际饭店上的洋品牌广告,曾经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而如今,数万家商店和橱窗琳琅着世界各国的商品。每年,又有200多亿元“上海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作为经济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环,每年有160万人才在市场应聘,投身这座与世界经济日益水乳交融的城市,其中4成来自外地和海外;而上海每年流出的数十万人中,仅常年在国外参与工程建设和技术输出的“外援”就达5万多人。
  长江的入海口,开放的浦东同样镌刻着上海融入全球的鲜明印迹。始于90年代的持续开发,使昔日的农田旷野变成了国内外金融机构、大集团和跨国公司总部集结的“宝地”。在这块热土上,累计引进的外商投资项目多达7192个,总投资逾360亿美元。融汇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商品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四大现代功能区已颇具规模。包括通用汽车、克虏伯钢材等百亿元的大项目在内,世界级的投资规模和人才汇萃,正反映出中心城市巨大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伴随着全球化的征程,上海的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释放: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72亿元增至2000年的4551亿元,人均GDP达到4180美元,人均劳动生产率增加值达9万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迅速跃近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一头依托广阔的长江腹地,一头连接通往世界的浩瀚大洋,上海,由世界经济的幕后走向前台,成为众首翘望的“弄潮儿”。
  
向全球舒伸经济触角
  
上海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赢得先机,源于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版图上重新校准了上海的定位,并采取了一系列富有远见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经济年代长期担当国民经济“火车头”的上海,已蜕变为功能单一的老工业基地,GDP增速连年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徘徊,显示中心城市功能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一度降至18.6%的历史低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优势殆失,地位跌落,警醒了不愿衰落的上海人及其闭门拉车的旧观念。以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自身,上海几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逐步形成了明晰的发展思路:资源匮乏的上海,必须扬长避短,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口岸、人才、市场等优势,建立综合功能的国际性大都市。党的十四大进一步确定了上海发展的战略座标:“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围绕全新的定位,上海首先向沿袭数十年的“二、三、一”产业构架“开刀”,实施顺应国际大都市发展潮流的“三、二、一”产业战略。以金融业为主干的第三产业获得了优先发展,目前,有3300多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上海;排名世界前50位的大银行,80%以上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外资银行的总资产、存贷款规模超过全国外资银行总额的50%。2000年,上海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5.2%,同期,凸现服务和集散功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逾50%,首次跨越“半壁江山”。上海还着力培育汽车、钢铁、化工、通信设备等六大支柱产业,推动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重点培育信息产业、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新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使上海融合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活力显著增强。
  “上海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日益完善的市场功能,正在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强的吸引力,”新任美国商会主席温安洛的这番评价,恰如其份地反映了上海对资源的集散力和辐射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以要素市场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健全了以证券、外汇、期货、人才、技术等市场为主的大市场体系,已在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和资源的优化重组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向世界敞开胸怀,上海在前行路上豁然开朗,一个个助推经济腾飞的创举应运而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说:“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过程,就是不断扩大开放度和提高国际化的过程。上海要崛起为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就必须以世界市场为范围,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广泛参与国际经济循环,逐步确立上海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中的地位。”经济转轨伊始,上海首当其冲面临资金的“瓶颈”,突破传统体制和观念的羁绊,上海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国际市场,从沪港合资建立首家外资企业,到土地批租拉开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序幕,以“引进来”为主题的对外开放,不仅疏通了城市发展的血脉,而且在上海与世界之间构筑起了资金、人才、信息、商品、技术流动的桥梁,造就了世界水平的大舞台。十多年来,2万余个外商投资项目接踵而至,带来了455亿美元的资金。上海悉心培育的汽车、电站设备、现代通信等支柱产业,由于通用、西门子、朗讯等跨国公司的加盟,将上海企业直接置身于全球经济竞争的“活剧”中,实力倍增。原为国有资产一统天下的上海广电集团,通过内引外联,发展汽车电子、网络通讯、电子元件、家用电器等四大板块,技术水平及产品附加值大为提高,去年,集团92%的盈利系外资企业创造。
  “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上海向世界不断舒展着触角。根据比较利益的原则,中国华源集团在加拿大等国建立了多家海外企业,把部分产品的生产移向海外。今年6月,继独家投资9600万美元的大型棉纺厂在墨西哥落成后,华源又在当地投资兴建机械公司,以扩大农机产品的出口,拓宽华源与墨西哥经贸合作领域。集团总裁周玉成说:面向国际市场实施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和产业的梯度转移,可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拓出新的产业和市场空间。来自上海市外经贸委的信息表明,目前在海外投资的上海企业已增至580多家,总投资逾5亿美元,投资的领域也由以往的劳动密集型项目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如火如荼的对外经贸合作,成长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翼。由于拥有通向国际市场的便捷通道和更大空间,全市进出口贸易突飞猛进。1999年,上海进出口贸易额为386亿美元,外贸出口依存度达40%;翌年,全市的进出口贸易额骤增至1093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在上年快速增长情况下,同比再增近4成。今年上半年,上海外贸出口在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下仍逆风上扬,保持了16.9%的增速,其中一半以上为软件、机电等高新技术产品。
  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锻造了活力充沛的新上海。
  
掌握新世纪的主动权
  
世纪更迭的历史时刻,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规划,新世纪的前十年,上海年经济总量要达到2万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基本形成国际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奠定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从《财富》全球论坛,到美国亚洲企业年会,从上海五国首脑会议,到APEC峰会,上海通过承办和参与高层次的对话,积极投入更前沿的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已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容小觑的角色。目前,上海与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之间已建立了非常活跃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市场双向开放、投资实现双赢、服务贸易的互动的格局。在上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和进出口贸易额中,70%以上来自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并呈快速增长态势。在方兴未艾的全球新经济浪潮中,上海还确立了计算机、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地位,带动了环保、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的勃兴。
  与世界经济发展互为依存和互相渗透,上海日益成为中国联结世界经济的枢纽。作为推动上海融入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把上海纳入了国际经贸合作体系的新里程。今年以来,西门子、英特尔等先期入沪的跨国公司纷纷增资扩股,外商投资项目的增资金额,占全市合同外资的近1/4,显示了外商对投资上海的信心。称雄国际市场的通用、大众两大汽车巨擘,分别通过在上海的两家合资整车企业,加快了生产本土化的进程,并推进平台共享、联合开发和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使之成为稳固和开掘市场、竞领世界汽车业的据点。上海的全球化进程正在提速。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在抓住机遇、分享经济全球化果实的同时,上海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警示及世界经济增速趋缓引发的波动,激发上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为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上海在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的基础上,致力于在高科技、高档次制造业领域取得突破,并不断加强对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等高层次服务业的控制。备受关注的汽车产业,着力培育自主设计开发的能力,继上海通用同步组建了泛亚技术中心后,投资10亿元的上海大众汽车研发中心也已启动。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将注入新的活力。上海已着手拓展外商投资领域和吸引外资方式,探索外资参与国企资产重组、技术改造新途径,推动民营、私营企业利用外资;同时,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规模,重点开放服务业。5年内,上海还计划向海外投资5亿美元,培育一批海外大型企业集团和独资、控股或相对控股的跨国公司。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站在中国经济潮头的上海,将在更广阔的空间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也将直面同一起跑线竞争的压力。眼下,上海企业正加快熟悉和适应国际经济“游戏规则”,掌握最为合理的技术、组织形式和商业惯例来增强竞争力和抗震力。上海宝钢与首钢、武钢的战略结盟,上海造船业的重组、以及钢铁企业利用规则向日韩钢材提出反倾销诉讼等最新案例,无不昭显着上海企业在全球经济洪流中涉水健身的勇气和信心。
  世纪之交曾到上海访问的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经这样描述:上海是中国现代化的熔炉,是在进行人类历史最惊人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国家向世界开放的象征。新的世纪,上海融入全球的步履将更加坚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