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菜篮子工程”第三次转型
国庆前夕,首批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陆续上市,市民“菜篮子”第三次转型。“菜篮子”一直装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里,牵动千家万户,与城市经济建设息息相关,是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温度计”。进入新世纪,上海“菜篮子工程”建设有了实质性飞跃,从满足型、小康型走向富裕型、优质型。
上海的“菜篮子工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谷物类产品为主导的温饱型,动物型产品为主的小康型以及营养健康享受为主的富裕型。“老上海”们都还记得早晨4点多排队买菜,米、奶、肉、鱼都要凭票供应的日子,就是在这样一个市场供应紧张的大背景下,1988年8月市政府正式提出兴办“菜篮子工程”。在其后的12年里,郊区经历了建立大批副食品生产基地、把基地向中远郊转移、建立市场化产销运行机制等三轮建设,在商业等社会各方的配合下,上海的蔬菜、副食品生产数量日益充足、供应日趋稳定、市场更加繁荣。
进入新世纪,“菜篮子”里也透出新气象。以往,“菜篮子的丰满程度”年年都是上海市人大讨论的专题,如今,这一议题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优质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菜篮子工程”的第三次转变。为此,市有关部门专门召开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徐匡迪市长明确提出“上海要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带动农业产业化,使上海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并选择粮食、食用油、蔬菜、水果、食用菌、猪肉、牛肉、鸡肉、鲜蛋、鲜牛奶、养殖水产等11类农产品,制定地方性安全卫生质量标准,实现食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为第三次转型拉开了序幕。同时,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制度也开始启动。经过1年时间的筹备、检测、认证,截至今年9月底,第一批通过认证的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出炉”,上海市民“菜篮子”富裕、优质有了实质性内容。
据《世界农业》介绍,国际上所谓“富裕型”菜篮子,是指市民消费的副食品主要以营养、健康、享受为主,以安全、卫生、优质为标准,食品加工呈现出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和专用化等四大趋势。目前,上海市农副产品的优质率不断增长,市民不仅可以吃上全国各地的蔬菜,而且橄榄菜、美国芹、奶叶生菜、西洋菜、樱桃番茄等“洋”蔬菜也陆续露面。据统计,目前上海良种蛋鸡、肉鸡覆盖率达到100%,良种肉鸭覆盖率达到90%以上,良种奶牛覆盖率达到60%以上,商品猪瘦肉率已提高到55%。此外,市民们也越来越钟情于安全卫生农产品,虽然价格比普通农产品高出10%,但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上升。
“菜篮子工程”档案
1988年8月在全市副食品工作会议上,市府正式提出兴办“菜篮子工程”
第一轮“菜篮子工程”:1988年起,在郊区建立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使猪、禽、蛋、奶、鱼、菜的自给率显著提高,基本满足了城市供应的需要
第二轮“菜篮子工程”:1992年起,上海市“菜篮子工程”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由近郊向中远郊转移,蔬菜形成远郊大宗蔬菜、中近郊绿叶菜和生产精细品种为主的园艺场等3个层次
第三轮“菜篮子工程”:1994年起,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在上海建立高效稳固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形成市场化的产销运行机制,提高其现代化水平
2000年至今,“菜篮子工程”有了实质性变化,转向食用农产品安全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