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
1999年下半年开始,区域面积为288平方公里的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先后启动建设。两年来,园区建设围绕规划制定、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科技立园和机制探索等方面,加快建设,推进发展。
一、资金投入力度较大目前,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共注入建设资金折合人民币15.47亿元。其中,市、区县、乡镇三级配套专项资金25217万元,占16.3%,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各类支农资金29478万元,占19.1%,主要用于完善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部分产业项目开发。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金10亿元,占64.4%,主要用于产业开发。
二、招商引资成效较好为加快园区产业开发步伐,各现代农业园区普遍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办法推进建设,至今年上半年,共引入产业开发项目160多个,引进资金83635万元人民币和1982万美元。这些招商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投资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和产品销售有渠道。
三、科技建园进展较快现代农业园区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导入科技,实现科技建园。至2001年6月,上海市12个现代农业园区已先后与国内30多个科研、推广、教育单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科研教育单位以园区为基础和服务对象,共同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嘉定园区与华东师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合作,浦东园区与新区人事部门联合,分别建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开展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大多数园区还采用项目合作开发、技术人员入驻园区等不同方式,带动一批应用科技项目的开发示范。同时,已引入的20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内容有特种水产繁育与养殖、种子种苗繁育推广、天然药物开发、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蔬作物中的应用、设施化栽培,以及安全、卫生、优质蔬菜标准化生产等,实施面积3.27万亩。
四、区域特色初步显现至今年上半年,各现代农业园区已启动产业开发项目少则10多个,多的达30多个,开发项目覆盖面积占规划面积的15%左右。各园区在产业开发中,注重因地制宜和扬长优势,促进区域特色形成。目前,已初显特色的有:闵行园区的粳型杂交水稻种子繁育和苗木、蔬菜种子繁育,嘉定园区的苗木和种子种苗,宝山园区的出口蔬菜和特种水产养殖,浦东新区园区的设施化蔬菜栽培和观光农业,南汇园区的桃、瓜果和食用菌,奉贤园区的水栽培蔬菜、食用菌和蔬菜加工,松江园区的花卉、苗木、盆景和出口蔬菜,青浦园区的花卉苗木、食用菌,崇明园区的无公害蔬菜和天然药用植物,以及农工商、上实园区的出口蔬菜、水产养殖等。
五、综合功能逐步释放
1、集聚功能。除了资金、项目集聚外,还集聚了人才。据统计,至2001年6月,园区共引入中高级科技人员252名,经营管理人才1073名。
2、示范功能。园区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对加快农业市场化发育产生了积极影响。科技立园、技术为本的园区建设思路,对提高上海农业整体水平具有良好示范作用。园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为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积累了经验。
3、带动功能。一是科技带动,二是加工带动,三是市场贸易带动。园区16家加工企业带动生产面积12.5万亩,带动农户5万户。30家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交易市场及经营部,带动种植面积近120万亩。六、体制机制有所创新各园区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逐步完善园区建设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其中,上实集团、农工商和浦东新区园区按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具有法人地位的公司制运作机制;南汇、青浦、金山等园区,建立了园区管委会,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公司运作制;有的则在区县园区办的领导下,组建相应的实体运作。在产业开发上,实行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和企业化运作,把每一个产业开发项目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以租赁、转包合作、有限期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促进农业用地合理流转。以招商引资开发产业为主线,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初步建立了多元化产业开发投融资体制,吸引众多的外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在园区管理上,制订了园区办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建立了园区办工作考核机制,实施《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长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