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从福建旅游看创新——福建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纪实(上)

来自:中国旅游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2

5月中旬,本报采访组专程到福建采访。

驱车行进在东南山区的高速公路上,放眼望去,公路旁郁郁葱葱的林木和清澈流淌的溪水尽收眼底,就像在自然山水的画廊中穿行。

八闽大地,奇景遍布。武夷山、太姥山、冠豸山、大金湖、白水洋、鼓浪屿、东山岛、湄洲岛、客家土楼、妈祖文化、三坊七巷……一辆辆旅游大巴穿梭在路上,一群群游客在景区内快意游览。

一路采访,一路能感受到福建旅游业的红红火火。

5月14日,对福建来说是个备受鼓舞的日子。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作为福建战略定位之一。这对于福建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对福建发展对台旅游交流合作、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必将起到根本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5月16日,就在国务院《意见》发布的第3天,由国家旅游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旅游局、省台办、省公安厅、厦门市政府承办,以“共谋合作双赢,促进海峡旅游”为主题的“海峡论坛—海峡旅游论坛”在厦门举办。两岸专家学者和旅游业界就深化两岸旅游合作、构建旅游共同市场、做大做强海峡旅游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会上,大陆20多个赴台游省市旅游局签署《打造“小三通”黄金旅游通道合作宣言》,福建省旅游协会与台湾六大旅行同业公会签订了《闽台旅游合作品质保障协议》。

“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福建省副省长洪捷序在海峡旅游论坛上致辞说。

福建面临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福建将如何“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采访中,我们能感到机遇带给福建人的振奋,更能看到福建旅游业界把握机遇时不我待的行动……

这一切,预示着福建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已进入战略实施的新阶段。

第一章拓宽旅游视野,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福建旅游具有先行先试的创新胆识

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建设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体现了福建人非同一般的魄力和勇气。

福建群山连绵,林海广袤,海岸曲折,良港众多,气候宜人,发展旅游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发展旅游业的人文优势明显。“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是福建旅游业的鲜明特色。而如何发挥这独特的优势,先行先试需要眼光和魄力。

福建人敢想敢为。

海西经济区的概念最初是由时任福建省省长、现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于2004年初在福建省人代会上提出的,至今已逾5年。此次国务院发布《意见》,是在中央政府层面首次肯定这一提法并给予支持。

2004年,福建省政府召开了第一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指出旅游业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可缺少的支撑产业。

2006年,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把海峡西岸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扎实推进闽台旅游合作,拓展空间,提升水平,培育“海峡旅游”品牌,把福建建成两岸旅游合作的重要基地。

发挥“五缘”优势,发展对台旅游交流合作,打造“海峡旅游”品牌,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创新之举。福建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分管旅游的副省长,无不倾心支持。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多次指出:“旅游产业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一大亮点、一大潜力、一大希望和一大支柱。”去年,他作出批示:“真正整合我省旅游资源,发挥旅游优势,使旅游在两个先行区建设实践中发挥产业支撑、合作桥梁、惠及民生、集聚要素的重要作用。”

福建省省长黄小晶也批示:“当前是个机遇,认真抓好,步步跟上,必有成效。”

分管旅游的副省长洪捷序在去年召开的福建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全省旅游业加快发展,为全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福建省旅游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与此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得到中央多个部委和央企的重视,先后明确提出支持海西建设的政策与措施。2006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列为“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优先发展的12个重要旅游区之首,提出从海峡西岸入手,联合东岸,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共筑合作双赢平台,携手将海峡旅游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08年,国家旅游局针对海峡旅游区建设,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意见》,并主持编制《海峡西岸旅游区总体规划》,凸显了福建赴台旅游在全国的位置,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福建先行先试,加快打造“海峡旅游”品牌。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福建全省旅游业先行先试的力度加大,发展氛围浓厚,在机制、政策上率先取得突破。

福建省成立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旅游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和指导,及时研究协调旅游产业区域布局、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省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专题汇报。

福建省旅游局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为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建立了旅游发展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旅游发展中的有关事项。

省直各有关部门树立大旅游观念,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各级政府也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切实把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列入福建省重点项目的旅游项目逐年增加。2008年,旅游项目第一次作为省级重点项目单列项目,列入在建重点项目ll个,预备重点项目6个。2009年列入省重点项目的旅游类项目达到30个,其中在建项目23个,预备项目7个。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工程、船政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土楼旅游开发项目、上杭古田会议会址红色旅游建设项目、武夷山旅游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屏南鸳鸯溪—白水洋风景区项目等连续数年被列入省重点项目,得到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点扶持。

2009年,福建省政府又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福建省旅游局局长郭恒明表示,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积聚了全省之力,特别是有省委、省政府的主导,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已扬起强劲的风帆。

第二章强化品牌意识,整合当地资源优势,“屏南速度”创造了奇迹,也提供了先行经验

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在短期内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提升产品品质,福建旅游取得的成绩,与他们行动果断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在我们的采访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

我们采访所到的第一站,是位于福建东北部的宁德市屏南县。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经济欠发达县。但就是这个地方,由于有一处“天下绝景”———白水洋,最近一两年在全国蹿红。

我们驱车来到这里,只见在青翠的群山怀抱中,三块大石板构成巨大河床,一片光滑如砥的巨石面积8万平方米,承载着一片浩渺的碧波。石上清泉流淌,人行其上,水仅没踝。水边群峰叠翠,森林蓊郁,在午后的阳光下,波光潋滟,真是世界罕见的“山中之海”!

2003年11月,卢展工第一次来到这里,体验了那种水石与肌肤相亲的快感,欣然题写8个字:“天下绝景,宇宙之谜。”他说,这里是个聚宝盆,要好好挖掘,提高知名度,靠旅游业来带动屏南县的发展。

从那以后,屏南县开始制定“实施大旅游,推动大发展,谋求大跨越”的创新发展大思路,举全县之力打造白水洋品牌,向“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品牌迈进。

2004年,白水洋景区开始加快建设,当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列入福建旅游十大品牌之一。白水洋的项目带动效应迅速扩展,带动了当地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屏南县还被命名为“中国鸳鸯之乡”。

2005年9月,卢展工第二次来到白水洋,看到通往景区的砂石路已经被平坦的二级公路取代,他高兴地用“一洋百应,一通百通,一顺百顺,一创百兴”来概括,并希望屏南县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以新的姿态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2006年10月17日至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在卢展工和黄小晶的陪同下来到白水洋,对独特的山水风光赞叹不已,欣然题词:“奇特景观。”她察看了景区的主要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充分开发白水洋丰富的旅游资源,提高知名度,发挥旅游业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发展旅游业与致富一方百姓结合起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006年11月8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专程到白水洋调研,表示国家旅游局将把白水洋纳入旅游对外宣传重点景区,提出把白水洋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要求白水洋要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来规划建设,逐步完善景区交通、安全等基础设施,培养配套的旅游人才队伍。

为此,国家旅游局每年安排1000万元项目资金扶持屏南旅游发展,福建省委、省政府相应安排600万元配套资金,连续扶持3年。福建省旅游局专门抽调一名处长到屏南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主抓旅游。

从此,白水洋的开发建设大提速:2006年,白水洋景区入选全国十佳旅游线路;2008年,白水洋品牌显现威力,全县共接待游客60.2万人次,是2003年的20倍;2009年1月23日,白水洋景区、鸳鸯溪景区同时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短短5年多的时间里,白水洋景区的开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少不了各级政府的主导,也少不了当地旅游部门把握机遇、雷厉风行、重在创业的拼搏精神。正是在这样的上下合力中,创造了神奇的“屏南速度”,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音,也为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提供了经验。

宁德市旅游局局长黄国璋说,“屏南速度”是全市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屏南县县委书记陈辉和县长吴毅荣告诉记者,屏南县正以白水洋项目为龙头,整合白水洋、鸳鸯溪优势旅游资源,共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全力推进白水洋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屏南速度”正在产生放大效应。

第三章认准一条“路径”,铺开蓝图绘到底,执着的“泰宁精神”,正是福建旅游的创业典型

关于泰宁县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听起来就像是一部传奇。

“一把手亲自抓,一把手接力抓,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郑维荣的一番介绍,使我们对将要前往的泰宁县,多了一分期待和关注。

采访组一进入泰宁县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精致的新式徽派楼房,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颇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更有古街、古宅、古井的幽深……使人宛若置身世外桃源。

汉唐古镇藏于深山,武夷山下有两宋名城。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与浩渺湖水完美结合,成就了举世闻名的世界地质公园。同时,“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这样的文化传承,造就了这里独特的人文环境。2005年,泰宁与全国2万多个小镇比拼,最终与乌镇、宏村等一同成为10个“中国魅力名镇”。

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小城里,我们见到现任县委书记曾祥辉和女县长廖小华。两人都是40岁开外,举手投足间显出几分干练和豁达,介绍起泰宁这些年发展旅游业的做法和体会,他们如数家珍。

“旅游业是泰宁县的希望产业、生命产业,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支持力、传播力对旅游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曾祥辉说。

把旅游业提到生命产业的高度,我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论旅游,在全国县域旅游中泰宁不算最好;论实力,泰宁县仍然是个经济欠发达县。但就是这样一个县,旅游业被视为支柱产业、生命产业、龙头产业。据悉,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泰宁当地生产总值的1/3,农民从事旅游产业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4,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劳动力的1/5。

“我们时时以旅游为重,县委、县政府每年研究的第一项工作必然是旅游工作,召开的第一个全县性会议必然是旅游工作会,所发的第一号文件也必然是旅游文件。这一做法,从9年前的首届旅游经济工作会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廖小华说。

泰宁旅游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兴于本世纪初,盛于近些年。追溯18年的发展历程,泰宁旅游业之所以能一路走来一路辉煌,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跑好接力赛的恒心与决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

上世纪90年代初,泰宁的决策者们作出了“旅游兴县”的重大抉择。如今,在继七届县委提出“建新兴旅游城、创文明小康县”的奋斗目标,八届县委提出“兴旅游、创品牌、立支柱、增总量”的发展举措,九届县委提出“旅游兴县、生态立县、品牌强县、文化靓县”的发展战略之后,现任十届县委把握机遇,提出建设“海峡西岸一流实力的旅游县、独具魅力的文化县、最佳人居的生态县、和谐发展的小康县”的发展定位。

正由于决策层发展思路、发展战略的持续性,带来了全县发展旅游产业的持续态势和各项开发建设工作的持续性。这种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成为政府主导下持续抓旅游的有力保障。

为此,泰宁建立了高规格的县旅游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里9位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囊括了旅游、国土、城建、财政等30余个成员单位,层次之高、阵容之强是其他任何工作所不及的。作为泰宁县委、县政府派出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机构,县旅游管委会核定为副处级规格,实行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旅游经济开发区等六块牌子一套人马办公,堪称县里授权最充分、反应最迅速的机构。

泰宁人搞旅游,有一种“不做则已,做就要争一流”的韧劲。

他们强烈意识到,打造一块世界级品牌,是泰宁旅游崛起的迫切需要,是泰宁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泰宁人有句话,“开发产品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点”。

对泰宁山水的自信,对加快发展的渴望,加上专家领导的鼓励与指导,泰宁与“申世”结下不解之缘。

泰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过程,在当地已是脍炙人口。

2004年,泰宁开始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全县上下人人以参与“申世”为荣,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主动工作。

2004年12月3日夜,武夷山机场,天降寒雨。泰宁县迎接中外专家实地考察。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一对儿童,为刚下飞机的联合国专家敬献花环。一位老人说:“泰宁‘申世’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我们祖孙四人特地赶来迎接专家,希望你们能支持泰宁。”老人与孩子的真情深深打动了联合国专家。

后来,当中外考察专家一行要离开泰宁时,全县有3万多名群众自发走上街头,绵延数里夹道欢送,其情其景令中外专家感动。

联合国专家麦基维说:“泰宁每时每刻都感动着我。”陪同联合国专家考察的国土资源部领导说:“泰宁不仅感动了外国专家,也感动了我们。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泰宁精神。”

2005年2月11日,对于泰宁来说,是个创新纪元的日子。这天,泰宁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泰宁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被联合国地质专家誉为中国地质公园的样板与典范。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摘取世界级品牌桂冠,这不能说不是个奇迹。泰宁县从收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到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再到摘取“世界地质公园”,仅用了4年时间就实现了三次跨越。如今,泰宁已经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旅游品牌,已成为福建省继厦门、武夷山之后又一新兴重点旅游区。

泰宁旅游一次次的跨越与成功,令世界为之惊叹。而“泰宁现象”,靠的是“泰宁精神”。

在泰宁采访期间,我们考察了大金湖、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直接体验到这一块流金淌银的丰饶土地、一片魅力无限的灵山秀水、一个充满天籁的清新世界、一个诗意栖息的梦里桃源……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这十多年间,泰宁县先后投资5亿元,改造了5条旅游公路,新建了3个生态停车场、12公里旅游步道、9家星级宾馆,开办了12家旅行社,购置了20多辆豪华大巴,所有柴油船改造为环保电瓶船,新建宾馆饭店一律实行三、四星级市场准入;开展名景、名导、名街、名社、名店等创建活动,游客满意率连年保持在99%以上,旅游综合质量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曾任泰宁县委书记、现任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郑维荣说,泰宁人做事有一种劲头,不干则已,干则必成。开发特色产品,敢定目标,敢攀高峰,特事特办,速决速办。当得知国家和省市在布局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网建设时,泰宁敢做“无中生有”文章,及早谋划应对,积极汇报争取,历时数载,从最初的不可能到最终成为现实。届时泰宁将形成“一条快速铁路(向莆铁路在此设点建站)、两条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及武夷山—泰宁—广昌高速公路)、四个机场(距南昌机场、福州机场、武夷山机场和正在建设中的三明机场分别仅有2.5小时、3.5小时、1.5小时和1小时车程)”的交通区位格局。

三明市旅游局局长陈欣说,在旅游兴县的具体实践中,泰宁不只局限于门票经济的层面,而是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经济甚至县域经济发展的抓手,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采访中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正是因为有泰宁这样“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干则已,干则必成”的精神,“海峡旅游”的品牌才能大放异彩。(陈志学 李旭波 汪平 吴健芳)

相关链接——

从福建旅游看和谐——福建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纪实(中)

从福建旅游看发展——福建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纪实(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