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每年增殖放流30亿尾(粒)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25
6月6日,福建省在福州、宁德、莆田、泉州、厦门、漳州、三明、龙岩8地,共同开展以“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放流活动,共投放大黄鱼、真鲷、黑鲷、长毛对虾、石斑鱼、棘胸蛙等特色经济苗种4.5亿尾(粒)。

省海洋与渔业厅资源环保处处长郑福来表示,今年开始,福建省每年组织放流鱼、虾、贝等经济和濒危物种的数量确定为30亿尾(粒)以上。

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恢复渔业资源、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自2013年开始,省海洋与渔业厅和省环保志愿者协会深入合作,在福建全省推动“江河湖海年年有鱼”增殖放流行动,并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发动高校、社会团体积极参与这项意义深刻的公益活动。

今年4月22日,福建省“江河湖海年年有鱼”——增殖放流与科学放生倡导公益活动在福州市闽江公园望龙园举行,社会各界近200名参与者共同向闽江投放鱼苗10.2万余尾。不久前,省海洋与渔业部门、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增殖放流活动在闽侯县举行,共放流鱼苗23万多尾。

增殖放流活动的有效开展,对福建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等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民间的放生行为做了良好示范。

据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政府引导、生态补偿、企业捐赠、个人参与的投入机制,2014年、2015年放流规模分别达到20.56亿尾、35.2亿尾。今年的数量预计不会比去年少,而且会更注重评估放流的存活率和对水域环境指标的改善程度。

据了解,增殖放流是指采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投放鱼、虾、蟹、贝、藻的亲体和苗种等活体水生生物的活动。受水域污染、过度捕捞、各类工程建设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部分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趋势。通过增殖放流,可有效增加天然水生生物资源量,提高水域生产力,改善生物群落结构,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是国内外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方面普遍采用的做法。(吴喜达 吴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