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是对海洋的热爱,或是出于信仰,或是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放生活动中来。可是,对于渔业增殖放流,您知道多少呢?哪些水生生物是不适宜增殖放流的?怎样才是科学的增殖放流呢?海洋与渔业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什么是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指采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投放鱼、虾、蟹、贝、藻的亲体和苗种等活体水生生物的活动。
为什么要实施增殖放流?
受水域污染、过度捕捞、各类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部分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趋势。通过增殖放流,可有效增加天然水生生物资源量、提高水域生产力、改善生物群落结构、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是国内外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方面普遍采用的做法,可以弘扬鱼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哪些水域适宜增殖放流?
福建适宜增殖放流的重点水域包括:三沙湾等13个海湾和平潭海坛海峡、50个岛礁及闽江、九龙江、汀江水系、闽东闽中沿海诸河。
池塘、重度污染水域都不适宜开展增殖放流。
哪些物种适宜增殖放流?
农业部规划放流物种主要是具有公有性特征、以洄游性鱼类为重点的游泳动物。包括主要经济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地方特有物种。
根据《福建省2014年特色水生生物物种增殖放流实施方案》,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水重要水生物物种包括:大黄鱼、真鲷、花鲈、长毛对虾、日本对虾、菲律宾蛤仔、西施舌、海蜇等。
哪些物种不适宜增殖放流?
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
什么是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是指在某地区或生态系统原来不存在、由于人类活动引入的物种,其中来自国际间的称为国外外来物种,来自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称为某地区外来物种。与外来种相对应的是土著种或称本地种。
外来物种的主要危害是排挤有益种类,降低物种多样性,导致生态失衡或引发病害,危害其他生物及人类等。如果对私自放流、放生不加以规范,外来物种大规模入侵,将给我国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带来打击。
常见的外来物种有红耳彩龟、牛蛙、革胡子鲶、淡水白鲳、小龙虾、福寿螺、下口鲇(清道夫)等。比如牛蛙,原产于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地区,是一种大型食用蛙。由于其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使本地两栖类和各种昆虫面临减少和灭绝的危险。比如,小龙虾,喜欢穴居,擅长打洞,会导致灌溉用水的流失,破坏农田甚至危及水库大坝。
咱老百姓如何正确地增殖放流?
您可以与当地的海洋与渔业部门联系,选择以下方式参与增殖放流:认购放流苗种、捐助资金、参加志愿者活动。
用于增殖放流的人工繁殖的水生生物应当来自有资质的生产单位,依法经检验检疫合格,确保健康无病害、无禁用药物残留。
放流时,要贴近水面放流,有条件的应采用滑道等设施,减缓苗种受水体冲击,减少机械性损伤,确保放流效果。(许嫣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