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审批权减少之后……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22

近年来,福建省多次简政放权,成效如何?透过科技厅这一案例,或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权力小了很多,应酬少了很多,服务多了很多,实事办了很多——

这四句话,被陈秋立用来形容自己到福建省科技厅工作后的感受。这位现任科技厅厅长曾在行政审批事项较多的部门工作,他说当时的情形是:上门办事的人络绎不绝,办公室经常连门都很难关上,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近年来,福建省不断深化改革,多次简政放权。现在,科技厅只剩下两项审批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审批和实验动物许可证发放,而过去,“审批核准事项最多时有35项,计划处一天到晚忙于项目安排、审批。”科技厅计划处负责人说。

改革从“割肉”开始。科技厅主动梳理权力清单,减掉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程序。最核心的科技技术项目管理权力首先“挨刀”,原来6大类23个项目计划归并为2大类7个项目计划,同时合理简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评审、合同管理、执行与验收等管理工作程序。

权力清单做减法,服务清单做加法。科技厅推动修订出台《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福建省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出台10多项激励政策,释放创新主体活力;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大科技经费后补助力度;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成立科技支行,设立资金风险池,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进高校科研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加快科研单位成果处置自主权改革……

变化的不仅是清单,工作人员把办公室也“搬了”,走进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了解需求,主动服务。

“这两年科技厅在科技项目设计上更符合企业需求,从关系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到行业重大课题攻关、重点人才培养等,我们都能找到契合点,并通过积极申报获得支持。”福州新大陆电脑股份公司每年都会申报科技项目,其项目管理部负责人刘娟说。

以往,科技项目繁琐的申报手续、冗长的审批流程为人诟病。“项目申报、审批有时甚至要一两年,企业要花大量时间和成本应付检查、评估、汇报。”福州一家通讯企业负责人说。

如今,项目申报、审批大幅提速,如科技技术项目管理方面,每年的6月底前就能将95%的项目安排完毕,时间比以往提早3-4个月。由此,科技项目申报和管理成本大大节省,无形中拓展了企业的创新空间,也让权力寻租失去温床。

简政放权不是简单的权力挪窝,而是放开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管住管好该管的事。对事关科技发展的核心业务,科技厅更注重人性化管理,更注重权力监督。如,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修订完善相关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摆入福建全省权力运行网上公开试点行列,排查出4类13个风险监察点,建立“三单一档”监察问责制度,对科技项目申报实现动态监管、实时监控、预警提示和及时纠错。

从单纯上项目、批经费到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平台支撑、环境营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对接,科技工作拥有了新活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013年,福建共获得国家新立项科技项目1288项,资助经费13亿元,同比增长29.5%,再创历史最好水平;福建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1位,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第5位;福建全省共有1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据新华社福州4月24电)

“割肉”与“松绑”

  改革开放之初,福建福建省企业家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呼吁为企业松绑放权,轰动全国。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又在福建省如火如荼地展开。从“有权”到“放权”,从“放权”到“服务”,地方政府部门正经历一场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

  从管理到服务,体现的是政府权力 回归本位,让市场发力。省科技厅是一个样本——失去审批权,却有了更多时间沉下身子,去了解市场和企业、科研院所需求,从以往单纯上项目、批经费的粗放管理到有的放矢的精细服务,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去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的创造力,促进科技创新。

  每一项审批权的取消、下放对于相关政府部门都是“割肉”,而对于市场则是“松绑”。正是通过一次次的简权、放权,权力的界限得以厘清,市场的活力得以激发,改革的红利得以释放。下好简政放权这一改革的“先手棋”,需要各级政府和官员的勇气担当,我们呼唤更多勇于放权的服务型“科技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