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亮点频现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2
“之前,听说这里床位紧张,就打算睡走廊了;住进来之后,发现不仅有床位,而且病房崭新又宽敞。”7月30日,从宁德来省人民医院看肛肠病的林晓对记者说。

今年3月,省人民医院新门诊病房综合大楼启用,床位扩至1200张,增幅60%;增加产科、临床心理门诊等科室。新大楼启用至今,该院门急诊量和住院量分别增加10.11%和12.96%。

这是福建省加速扩大医疗资源的一个缩影。福建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福建的医疗资源存量进一步整合、优化,增量也逐步扩大。患者发现,病房没过去挤了,看病便宜了,就医越来越方便了。

病房没过去挤了

“以前,我看中医,要坐车到福州五四路;现在,家门口就能挂上专家号了。”家住闽侯县上街镇邱阳西路的陈明振说。

陈明振说的这家“家门口的医院”,是今年3月30日新开诊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它是一家三级综合性中医医院,开设了妇科、儿科、康复科等近30个科室,本月底,还将开放百余张床位。

时下,省立医院金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医疗保健综合楼、省肿瘤医院肿瘤诊疗中心大楼这些省重点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目前已完成年度投资2.62亿元,占年度计划56.3%。今年内,部分项目将启用,届时,群众看病住院的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今年,福建福建省卫生系统共有538项列入中央投资项目,6项列入省级卫生重点项目,加强儿科产科建设被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6月底,6个省级卫生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6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56.3%;儿科、产科床位建设项目动工73个、占年度投资计划90.1%,新增床位549张。

农民看病便宜了

长汀县新桥镇叶屋村村民陈喜妹,今年6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原以为看这病会倾家荡产的陈家,在得知该病种今年已纳入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范围,可由新农合报销之后喜极而泣。

基层医疗保障,关乎最广泛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为村民健康的“守护神”,福建省新农合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福建全省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340元(三明330元),其中政府补助不低于280元,个人缴费60元(三明50元)。截至目前,福建全省参合人数2491万人,参合率99.9%,超过医改要求的98%参合率目标。

补偿水平也随之提高。今年,福建省将新农合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0万元,乡级、县级、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补偿比分别不低于90%、75%、45%。

在《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品目录(2013年版)》中,不仅将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全纳入,还将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同时新增药品品种501个,医院院内制剂226个,扩大了临床用药范围。近日,又将唇腭裂等两类病种纳入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范围,使重大疾病保障病种达19类。

医改步伐加快了

尤溪县城关居民刘爱珠,近来发现从县医院拿回来的药便宜了。刘爱珠是乳腺肿瘤患者,术后长期在县医院开药。今年4月,她发现枸橼酸托瑞米芬片降了108元,一问得知,三明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药品(含耗材、中药饮片)零差率销售,包括尤溪县医院在内的22家医院集体降药价。

公立医院改革是福建省医改的重要内容。三明自2月1日起实施县级以上医院药品零差率改革,试行公立医院院长、医生年薪制等措施,迈出公立医院实质性改革关键一步。截至目前,福建省已有26个县(市、区)的42所县级以上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占福建全省138个县级以上医院的30%。

引进社会资本办医,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营造良性医疗服务市场的重要举措。在3月举行的首届中国社会资本办医论坛上,福建中医药大学与中国医药集团合作共建等4项社会资本办医项目落户福建省;在莆田、泉州、厦门、福州、漳州等地,一批大型的优质民营医院正在加紧建设。近日,漳州正兴医院开诊,成为当地最大的民营医院。

医疗水平会更高

随着医改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就医需求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福建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说,下阶段,福建省医疗资源存量将进一步盘活、整合和优化,增量将进一步扩大。在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方面,福建全省床位建设规划目标将从按户籍人口计算调整为按常住人口计算,以进一步扩大医疗资源。

公立医院改革将根据《福建省2013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福建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探索以设区市为单位的改革试点。

为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福建省还将进一步加大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电子病历系统,提高行政监管水平,优化就诊程序,方便群众就医。

针对医技人才缺乏,福建省将采取本土化、“直通车”等方式补齐。今年,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将为三明等4个设区市定向培养近600名临床医学等专业专科生,以充实基层医疗人员队伍。同时,各地正在探索柔性引进等人才流动措施。(本报记者 储白珊 实习生 肖涯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