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大会、小会、碰头会,干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就耗费在‘文山会海’之间。”厦门市海沧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周玉华说,“有些职能部门只有一名局长,碰上各种会,都要求主要领导参加。管你是局长、部长,一天到晚都变成了‘会长’。”
这位基层干部认为,正常的工作会议是必要的,但有些会议流于形式,讲究规格和排场,不少干部都是“旁听、陪会”,大量时间耗费在官话、套话、场面话上。
福建省自2012年4月起开始实施“无会周”制度,规定每月的第一周为“无会周”,推动福建全省各级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解民忧。
“现在不但会开得少了,即便开会也更多是直奔主题,谈问题、提建议、想办法。”周玉华说,干部们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下农村、进社区、走访工厂和企业,抓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事实上,会风只是各级政府转变作风的一个方面,“践行‘无会周’,功夫在会外”。许多地方以会风转变为抓手,细化完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转变作风的长效机制。
为了推动干部接地气、转作风,海沧区就给每一个“无会周”分别确定主题,设立了“下解办促”专项基金,将“无会周”进一步变成了“服务周”和“落实周”,去年共为企业、村居“解难题办实事”320余件,解决各类民生问题2000多个。
专家指出,“无会周”这项做法既不能走过场,将不必要开的会开在“无会周”之外,更不能将其当作幌子“忙里偷闲”。各级干部只有以此为契机,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察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上,才能让“无会周”成为群众欢迎的“工作周”、务实高效的“实干周”。
(据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