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领民企共赢 引产城互动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3
以大项目作支撑,舞动龙头,进而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群,打造世界级“石化航母”——湄洲湾南岸的泉港,正演绎着一个生动故事。

这个项目,就是炼化一体化;而龙头企业,是福建联合石化公司。

截至目前,泉港石化园区已聚集57家大型石化企业,初步形成石化块状经济,去年实现石化产值775亿元,同比增长13%,占福建全省石化产值近四成。

围绕龙头,泉港这个年轻城市,又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把化学方程式一直写下去

俯瞰联合石化厂区,炼塔林立,储罐成群,管网密织……

福建联合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刘彦昌告诉记者,2010年启动的乙烯脱瓶颈改造扩建项目,现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年底即可投产。到时,炼化一体化项目将拥有每年1400万吨炼油、110万吨乙烯、80万吨芳烃的产能,跨上一个新台阶。

泉港,承载了石化强省的梦想。

1992年9月30日,央企在闽投资的第一个项目——中石化与福建省合作的福建炼油厂生产出第一滴汽油,宣告福建“无油时代”的终结;

2007年6月,福建炼化公司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沙特阿美公司签署共同开发炼化一体化项目协议,三方合股成立联合石化,负责项目运营;

2009年11月11日,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泉港跻身全国九大炼油基地之列。

与之配套,国内首套系统高度集成的公用工程岛——部分氧化/气电联产装置投产……

经过3年运营,去年,联合石化实现产值688亿元,贡献税收57.2亿元,占泉港全区公共财政总收入的83.7%。

“炼化一体化项目产出的很多石化产品为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提供了基础,泉港要做的,就是把化学方程式一直写下去,将炼化一体化项目的中间产品在园区内‘吃干榨尽’。”泉港区区长吴礼源说。

一年前,泉港石化园区南山片区,水塘、杂地相间。而现在,却变身为广阔的大工地。仅今年,围绕多元化烯烃、碳四碳五综合利用等9大产业链,南山片区将有31个重磅项目进驻,总投资313亿元,预计可实现年产值645亿元。

以定位不同的4大片区为平台,如今,泉港石化园区正逐步形成以基础化工为主导,涵盖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精细化工、基础化工等产品的产业集群,为纺织、服装、塑料等省内优势产业提供原料支撑。

“榕树效应”带动民企共发展

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迅速形成了产业的“榕树效应”。项目自身,是根基、是主干;而由主导产业衍生的不同产业链、同一产业链不同环节,便是不断生发的新枝条。这些层出不穷的繁茂枝条,恰为泉港众多的民营企业、充裕的民间资本拓展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联合石化一街之隔,是东鑫石化公司,福建全省首家进入大化工行业的民营企业。东鑫前身,不过是与石化产业相伴而生的物流、贸易企业。(记者 谢贤伟 王永珍 通讯员 肖咸强)

□记者手记

共赢效应

“没有联合石化,没有炼化一体化项目,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是在泉港采访民营企业期间,听到最多的话,真诚而且由衷。

福建省民营经济发达,三分天下有其二。在福建全省上下大举对接央企项目之时,不少人提出疑问,央企入闽,会不会挤占民企发展空间?

事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

央企项目投资大、拉动效应持久,从央企项目的上下游关联性产业入手,填补产业链,壮大产业群,民营企业大有可为,实现与央企的共赢将不再是梦。

而且,央企带动民企的效应,早已向项目布局区域以外扩散。中国重汽落子永安后,福建全省最大专用车生产企业泰华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从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远道赶来对接。“重汽海西汽车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又可以就近采购、节约成本,产业链衔接没问题。”公司负责人说。

甚至有外省民企龙头被吸引而来,为福建省打造产业集群添砖加瓦。湖北神鹰汽车有限公司在永安投资的城建专用车项目便是其一,该项目在为重汽配套生产中型专用车的同时,还将开发自主品牌的城建专用车。

不仅仅是铸链条、建集群。人才、技术、管理……这是央企的显著优势所在。对接央企,将给民企的纵深起跳、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