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可以很宏观——经济稳健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我们的国家在前行,并且路子走得更对,步子迈得更实。
幸福可以很具体——工作好找了,收入增多了,房子变大了,孩子上学容易了,看病吃药便宜了。
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政府的奋斗目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全年数据尚未出炉,但今年前三季度,福建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70.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同时,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3.3%、16.5%,跑赢GDP和CPI。
加快发展,
带来看得见的民生
进入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显现,国内经济增长也面临下行压力加大的考验。发展是最大的民生。福建能否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福建有优势,有底气。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福建加快发展,“两规划一方案”的颁布实施,赋予福建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持续推动打好五大战役,发展能量和发展要素进一步蓄积;干部群众谋求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从未放下片刻,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的气势。
正基于此,今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
2012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年5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涉及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助残、养老、社保、安居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整治、惠农政策、平安建设等领域。农林水利、城镇美化、造福工程、饮水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事关民生的项目,被纳入五大战役实施范围……
为确保民生项目顺利推进,2010年以来,福建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0%以上,民生财政再次成为实现社会公正的稳定器和调节器——
截至11月底,福建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05.71亿元,新开工19.28万套,开工率121.36%,基本建成14.38万套,基本建成率118.95%;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2012年,省级财政总投入约22.5亿元,用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加快幼儿园发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8个教育惠民项目;
继去年新农保全覆盖后,今年福建省比全国提前半年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至此,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养老、医疗保障制度范围,朝着人人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300万人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新一轮造福工程、推动革命老区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14年起可在闽参加高考……
老百姓最关心、最急迫的难事,就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大事。
深化改革,
满足百姓更多期待
织就基本民生保障网后,百姓有理由期待更多。
面对多元利益诉求,保障公平的重要性凸显。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当前民生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发展包容性、促进社会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的重大举措。
目前,福建省发改委已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福建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二五”规划》,从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险、人口计生、基本住房保障、基本社会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9个领域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任务,预计年底前可向社会公布。
越来越多关系民生的改革,日渐深入。
患有冠心病、每月都要到石狮市医院开药的退休教师何平发现,从今年7月开始,药单上原本27.7元的复方丹参滴丸,变成了24.1元。这归因于石狮市在福建全省县级公立医院率先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零差率是指医疗机构在销售药品时,按进货价出售,不加利润,不计损耗。仅这一项,石狮市医院一年将有1400万元左右的利润让利于患者。在实行药品零差率的同时,医院还两次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价格,降幅达到22%。
这些惠民之举是正在进行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带来的。这项改革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使医生的价值真正体现在通过技术服务、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上。目前,福建全省已有9个县(市、区)被确定为改革试点,厦门则成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虽然财政蛋糕中,民生能够分得的份额越来越大,但不少地方开始探索,改善民生也可以不仅仅是政府的事。
厦门海沧区社会福利中心,冬日的暖阳洒在人们身上,今年68岁的五保户陈老汉心里同样暖融融:“无儿无女可依靠,没想到,老来能住上五星级的养老院,吃穿不愁,还认识了不少老年朋友,有家的感觉。”
今年5月,海沧区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开福建省“公建民营、医养结合”模式先河。这一中心由政府投资建设,后期交给企业承办,养老服务的各项设备投入和人员岗位设置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养老床位优先保障政府供养的五保户、“三无”对象入住,免费享受与社会老人同等的照料和服务,剩余空置床位交由企业向社会开放。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林永健认为,政府投入民生事业义不容辞,社会专业力量的介入,则有助于打破公益事业发展瓶颈,提升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社会力量进入民生领域是大势所趋,政府仍需加大引导力度,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确保经营行为的公益性或微利。
持续给力,
促就业促增收促发展
48岁的戴秋兰是尤溪县埔头村人,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家中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帮远在浙江的儿子打理自家的土特产淘宝店。几年前,因为要建开发区,家里主要收入来源的菜地被征用,戴秋兰和丈夫都进了附近的工厂,两个人的月工资加起来过了两千元。加上把多出的两间房租给外来工人,每个月又能进账几百块。
儿子技校毕业后,在家门口开电脑维修店,不久又开了网店,今年还跑到浙江做起了皮革生意。戴秋兰只好辞了工作,回家帮儿子照看生意。“年关店里又有得忙了,去年这时一天能收入四五百元,辛苦也值。”她说。
她指了指身上的蓝色套裙说:“这衣服上月新买的。儿子跟我说,要对自己好一点。现在公婆有新农保,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我们负担小了,手头宽裕了,买起东西来底气也足了。”
像戴秋兰这样告别了土地的农民,正在日渐增多。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必须扩大就业。今年初以来,各行业用工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高校毕业生加上往届待就业高校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量超过40万人,福建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让50多万人捧上“新饭碗”,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为扩大就业,福建省出台做好用工服务八条措施,以奖代补,鼓励企业引工稳工,引导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同时,组织开展“企业诚信用工承诺”“十万岗位送基层”“情暖外来工·就业在福建”活动,举办“海西招聘行动”等招聘会,营造稳定就业的良好环境,并开展就业目标责任制督查考核,推动就业政策落实,确保就业再就业工作交出满意答卷。
“解决好就业增收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林永健说,居民收入提高了,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使群众对民生改善有最直接的感受。
林永健表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着力改善民生正是保障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从经济学角度看,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的改善,将大大解除老百姓后顾之忧,提高消费预期,进而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并带动经济高质量快速增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明年的民生工作力度还应更大。”林永健说。